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行减压后长节段或短节段固定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根据不同融合节段将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的89例DS患者分为长节段组与短节段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侧凸Cobb角变化。结果 长节段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短节段组(P0.05);长节段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13±0.64)分,显著高于短节段组的(1.12±0.57)分(P0.05),ODI评分(8.07±1.04)分,显著低于短节段组的(14.26±1.68)分(P0.05);长节段组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及其矫正率均显著优于短节段组(P0.05)。结论 长节段、短节段融合治疗DS各有优劣,前者在改善侧凸Cobb角及脊柱功能上有明显优势,后者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松宝颗粒联合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诊疗的10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双色球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唑来膦酸,4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于30 min内完成滴注,治疗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骨松宝颗粒,1袋/次,3次/d,以3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代谢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优良率(72.22%)明显高于对照组(51.85%)(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VAS评分下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VAS评分更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更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更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骨钙素(OC)下降,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OC更低,25(OH)D3更高(P0.05)。结论骨松宝颗粒联合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可促进症状改善,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骨代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 There are objections to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d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arth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相似文献   
4.
中等卫生学校的政治课和中学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学生已经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有的学生说:中学政治课是升学的“敲门砖”,而我们医科学校的政治课则是一块“招牌”.这种说法虽然带有片面性,但在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骨密度(BMD)对预测骨折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纳入我院208例确诊的OVCF并行PKP手术的患者,初次骨折时检测患者骨密度值(BMD)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术后随访2年以上,以患者骨折再发为随访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及多元Cox回归模型进行骨折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估BMD对骨折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208例OVCF患者PKP术后2年内出现骨折再发共37例(17.8%)。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BMD值以及初次双节段骨折是患者骨折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BMD为预测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诊断临界点为-3.0SD,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2%和66.8%。Kaplan-Meier分析结果示BMD-T值-3.0 SD的OVCF患者PKP术后骨折再发率较BMD-T值-3.0 SD更高(P=0.024)。结论骨密度对OVCF患者PKP术后骨折再发的风险具有重要评估价值,尤其对于BMD-T值≤-3.0SD者,在行PKP术时应充分考虑到其术后骨折再发的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在治疗尺骨鹰嘴骨折中应用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线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尺骨鹰骨折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吸收组以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缝线治疗(56例),不可吸收组以克氏针张力带治疗(50例).观察围手术期、随访期及影像学指标.[结果]可吸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不可...  相似文献   
7.
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中老年骨质疏松人群的常见终末期事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最早应用于OVCF的骨水泥强化技术,其创伤小、镇痛效果好,但在实际应用中,有部分患者术后缓解欠佳、残留较明显的腰骶部疼痛,据报道其发生率约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分离、扩增的方法,探讨不同浓度的1,25(OH)2维生素D3[1,25(OH)2VD3]对人UC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并培养人UCMSCs,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其鉴定;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人UCMSCs进行干预实验,设置10-7、10-9和10-11mol/L 3种浓度的1,25 (OH)2VD3作为实验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常规DMEM培养基).动态观察干预前、后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四唑盐(MTT)比色法观察细胞增殖,免疫组化法检测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 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可获得人UCMSCs,免疫细胞化学显示CD44、CD105强阳性,CD34、CD45阴性,符合人UCMSCs的特征;1,25 (OH)2VD3对人UCMSCs增殖的影响表现为少于7d促进增殖,超过7d则抑制增殖,高剂量组(10-7mol/L组)抑制干细胞增殖效应更明显,不同浓度效应与时间效应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1,25(OH)2VD3对人UCMSCs成骨分化影响表现为10-11 mol/L组促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蛋白分泌作用高于10-7和10-9 mol/L组,低剂量1,25(OH)2VD3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作用更明显(P<0.05);1,25(OH)2vD3可促进人UCMSCs钙化结节的形成.结论 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可以成功获得人UCMSCs,1,25(OH)2VD3可有效调节人UCMSCs增殖并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骨盆前环、后环骨折均采用MIPO内固定技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后复位质量、术后5~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前环分别为:(55.65±10.50)min、(110.50±50.41)mL,后环分别为:(45.83±6.62)min、(135.50±45.10)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为(1.25±0.81)min,术后第3天复查骨盆X线片及CT三维重建,优良率为88.94%;术后有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经过2次清洗、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1个月后痊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且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经5~12个月随访,27例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双下肢及骨盆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良率为100.00%。结论 MIPO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固定牢靠等优势,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孤立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36例孤立型颈椎OPLL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36~78岁,中位数50岁。骨化灶位于C 3~43例、C 4~512例、C 5~611例、C 6~710例。18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症,单节段病变12例,其中C 3~43例、C 4~52例、C 5~63例、C 6~74例;双节段病变6例,其中C 3~4、C 4~53例,C 4~5、C 5~63例。均采用显微镜辅助下ACDF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颈部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评定标准(17分法)评价总体疗效,同时观察治疗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数18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颈部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6.14±1.51)分,(2.11±1.41)分,t=6.180,P=0.000],JOA评分明显增高[(9.39±2.04)分,(13.92±2.14)分,t=34.310,P=0.000];按照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20例、可4例。2例患者因后纵韧带骨化物与硬脊膜粘连严重,切除骨化物时发生脑脊液渗漏,采用切口加压包扎、延长引流时间、抗感染等处理后脑脊液不再渗漏,手术切口顺利愈合。1例患者出现明显的C5神经麻痹症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激素及康复锻炼治疗后逐渐恢复。6例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颈肩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经过康复治疗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血肿、螺钉松动、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脊髓功能恶化、椎间融合器向后滑移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显微镜辅助下ACDF治疗孤立型颈椎OPLL,可明显减轻患者的颈部疼痛症状、改善颈部功能,而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