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钉固定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 DS)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2019年12月手术治疗120例DS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62例接受长节段融合(长节段组),58例接受短节段融合方式(短节段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短节段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固定节段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长节段组(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的VAS评分[(1.42±0.86) vs (3.65±1.48),P0.05]和ODI评分[(28.29±4.74)%vs (39.63±4.49)%,P0.05]均显著低于短节段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弯Cobb角、C7 PL和SVA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的侧弯Cobb角[(18.13±3.82)°vs (27.53±4.78)°,P0.05]、C7 PL [(13.47±2.63) mm vs (19.45±3.84) mm,P0.05]和SVA [(17.73±2.86) mm vs (29.76±3.85) mm,P0.05]均显著小于短节段组。[结论]短节段减压固定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的优势,而长节段减压固定治疗可有效恢复脊柱的力线及功能。建议依据DS患者的年龄、耐受度、神经压迫等因素选择固定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随访2年以上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44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根据融合范围分为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by index,ODI)评分。结果 2组平均融合节段分别为2.8和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短节段组平均侧凸Cobb角为15.9°,长节段组为23.5°;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3%和6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节段较短节段融合对冠状面失平衡和侧方滑脱改善明显,但2种手术方式对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失平衡矫形效果无显著差异。长节段融合早期并发症较短节段融合高。2组患者手术前后ODI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凸Cobb角较小、保持良好脊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可选择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手术,Cobb角较大或严重侧方滑脱的患者选择长节段融合可提高矫形效果,严重矢状面失衡的患者可考虑行截骨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减压联合长、短节段固定治疗Cobb角20~40°的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长、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的50例Cobb角20~40°的DS患者临床资料,分为长节段组(固定节段>3个)23例和短节段组(固定节段≤3个)2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术前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tle,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节段组术前下腰痛VAS评分、冠状面Cobb角、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显著小于短节段组(t=2.427,P=0.019)。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下肢痛、下腰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以及改善值。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各脊柱-骨盆参数。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长节段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3,P=0.35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22.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除末次随访时下腰痛VAS评分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2,P=0.000)外,其余各评分及其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长节段组术后各时间点Cobb角、SVA、TLK、PT显著减小,SS和LL显著增大(P<0.05);而短节段组仅Cobb角、PT显著减小,SS显著增大(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个月时各脊柱-骨盆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Cobb角、SVA、LL、PT以及SS改善值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长节段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8%(8/23),显著高于短节段组11.1%(3/27)(χ~2=4.056,P=0.034)。结论对于Cobb角20~40°的DS患者,根据不同退变程度选择不同固定节段均可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改善,其中短节段固定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而长节段固定在改善脊柱-骨盆参数和缓解下腰痛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28例,比较治疗前后腰及腿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腰、腿部VAS评分分别为(2.2±0.5)分和(2.4±0.8)分,ODI评分为(30.4±13.7)分,腰椎生理前凸角为36.6°±4.7°,侧凸Cobb角为12.1°±5.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侧凸并改善腰椎前凸,能够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并椎管狭窄的短期临床疗效,探索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81例DLS并椎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长节段组(A组)33例,手术节段为T_(10)~S_1 10例、T_(10)~L_5 4例、T_(11)~S_1 12例、T_(11)~L_5 7例;短节段组(B组)48例,手术节段为L_(2~4) 2例、L_(3,4) 4例、L_(3~5) 10例、L_(4,5) 12例、L_4~S_1 12例,L_5~S_1 8例。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活动度(ROM)、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ROM显著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ODI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痛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围手术期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B组出现脑脊液漏1例、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结论 2种固定方式均能有效改善DLS并椎管狭窄患者下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症状。与短节段固定相比,长节段固定对腰痛改善效果较好,但腰椎ROM变小且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与短节段固定术式的对比研究,探讨长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8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61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长节段组(24例)和短节段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内固定失败率等指标。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评定。[结果]长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随访142011年12月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61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长节段组(24例)和短节段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内固定失败率等指标。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评定。[结果]长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随访1432个月,平均20.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分级、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短节段组内固定失败5例,长节段组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长、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长节段固定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较短节段明显增加,但在维持伤椎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方面,远期效果优于短节段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短节段与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DS)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建库至2016-01万方、维普、CBM、Pubmed、Medline等外数据库,中文以"退变性脊柱侧弯"、"退行性脊柱侧弯"、"内固定"、"长"、"短",英文以"degenerative scoliosis"、"interior fixation"、"long"、"short"等关键词查找采用短节段或长节段内固定治疗DS的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RCT)文献。提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ODI指数、腰椎前凸角,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利用Rev Man 5.3及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2篇文献,中文10篇,英文2篇,共计569例。短节段固定308例,长节段固定261例。短节段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长节段组,而长节段组手术前后ODI指数改善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椎冠状位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方面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短节段内固定治疗DS均能够获得较好的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效果。长节段固定在ODI指数改善方面占优势,短节段固定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短节段与长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4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短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18例(短节段组),长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26例(长节段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伤椎节段、骨密度(T值)、Frankle分级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TLK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长节段组(P0.05);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4个月。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TLK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Frankle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短节段组3例(16.67%)、长节段组6例(23.08%)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0)。短节段组术后1例发生骨排斥反应,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及伤椎塌陷。结论短节段与长节段骨水泥强化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均可获得较好疗效,能维持伤椎高度,预防伤椎再塌陷;但短节段强化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4-02—2017-02诊治的62例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段脊柱骨折,29例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长节段组),33例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短节段组)。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6~18)个月。与短节段组相比,长节段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但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长节段组术后1周、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优于短节段组,且长节段组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伤椎Cobb角较术后1周的矫正丢失程度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胸腰段脊柱骨折固定效果好,可减轻术后骨折部位疼痛;虽然降低了固定节段的脊柱活动度,但对腰椎活动度影响不大,稳定的伤椎固定可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12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A组35例选择L4、5节段融合,B组37例选择L5S1节段融合。比较2组多节段固定比例、多椎板间隙减压比例,术后1周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JOA评分,以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A组随访(14.1±1.2)个月,B组随访(12.8±0.2)个月。A组单椎板间隙减压比例低于B组,且多椎板间隙减压比例高于B组,多节段固定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1周矢状面Cobb角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选择性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时,固定、减压节段越多,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动态固定系统与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7月我院接受矫形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症病人96例,将96例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观察组48例,采用动态固定系统。比较两组病人手术相关情况、围术期并发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矫形效果、临床疗效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病人的VAS评分与ODI指数均有所改善,且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腰椎侧凸Cobb角明显改善,但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矫形效果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术后邻近关节活动度更优、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动态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症较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出血量小,手术时间间短,术后引流量少,并发症风险小,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更具优势,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长/短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ADS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实施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对照组行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指标,对比其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颈7铅垂线-骶骨中垂线间距(C7PL-CSVL)及矢状面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变化,并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高于对照组,C7PL-CSVL、PI、PT角小于对照组,两组术后TK、LL角均增加(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且观察组术后OD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长/短节段固定治疗成人ADS疗效满意,长节段固定融合冠状面与矢状面矫形效果好,但出血量大,术后出现并发症风险高,短节段固定融合矫形效果不足,但相对安全,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06-2010-03我院采用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症患者71例,定期随访VAS、JOA评分并测量腰椎Cobb’s角和前凸角。结果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四个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平均VAS评分由术前6.32降至术后1.86,JOA评分由13.31增加至24.17,冠状位Cobb’s角由19.65°矫正至10.32°,矢状位Cobb’s角由32.38°增加至42.31°。JOA改善率为32.64%,侧凸矫正率为47.48%。经过平均4.14年的随访发现上述效果出现轻度丢失,末次随访时16例侧凸进展,其中12例症状加重。结论对于侧凸角度不大、脊柱基本平衡的DLS患者,采用后路选择性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并可以显著的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责任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合并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DL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手术治疗LSS合并DLS 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行责任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42例行单纯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差异较小(P0.05)。所有患者随访22~62个月,平均(43.52±4.41)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减压融合组患者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单纯减压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顶椎侧偏度、冠状面平衡、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平衡均较术前显著减小,而腰椎前凸角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减压融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单纯减压组(P0.05)。[结论]责任节段减压融合术具有简便、安全、高效的优势,对于LSS合并DLS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3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根据固定节段的不同分为长节段组(A组35例)和短节段组(B组38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 ~32(18.6±3.6)个月.术后卧床时间长节段组短于短节段组(P<0.05);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长节段组多于短节段组(P<0.05).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失败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神经功能:两组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均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手段.而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患者下地活动时间较早,矫正后凸畸形较明显,内固定失败率较低,故长节段固定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术式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邻近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4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临近节段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多节段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长节段组),18例行滑脱节段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合并临近节段开窗减压(短节段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大于短节段组(P0.05)。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在恢复下地行走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Meyerding脊柱滑脱分级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LL)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脊柱滑脱分级和L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椎间骨性融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结论]两种术式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邻近节段椎管狭窄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相比较之,短节段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短节段减压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后侧凸有无进展。方法2007-02-2010-02间对本院行后路短节段手术固定及保守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症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并收集患者VAS、ODI评分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两组各43/70例患者完成平均51.3个月的随访,至末次随访时对照组VAS、ODI、Cobb角均有明显加重,且2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组Cobb角较术后初期有明显加重,但进展小于对照组。结论短节段手术治疗DLS术后能延迟侧凸的自然进展,固定节段数和是否包括顶椎区是影响术后侧凸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长节段内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长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DS的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0月。并手工查阅《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Euro Spine》《Spine》等权威杂志和相关会议论文集,以及对相关论文进行参考文献追踪。从文献中提取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侧凸改善、目测类比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9篇,包括英文文献9篇,中文文献20篇,共计患者1982例,其中长节段固定患者956例,短节段固定患者1026例。短节段组在手术时间[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2.30,95%CI:1.84,2.76,P0.00001]、术中出血量(WMD=4.05,95%CI:3.20,4.89,P0.00001)、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3.61,95%CI:1.13,11.58,P0.05]等手术指标方面均优于长节段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RR=2.02,95%CI:1.42, 2.88,P0.0001);长节段组在侧凸改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2.26,95%CI:3.20,4.89,P0.0001],重建冠状面平衡(WMD=7.04,95%CI:3.42,10.67,P=0.0001)和矢状面平衡(WMD=6.63,95%CI:1.47,11.79,P0.05)以及ODI改善(WMD=-2.66,95%CI:-3.90,-1.42,P=0.0004)等评价指标上更具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对于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平衡更有优势,而短节段固定在同样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和神经症状的同时,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选择手术方案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的症状,结合畸形及冠、矢状面失平衡程度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4-02采用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的93例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15~189(147.87±24.51)min,术中出血量210~730(357.33±27.44)ml,术后引流量230~550(441.39±31.39)ml。4例因椎管狭窄及粘连严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头低足高位治疗,切口均一期愈合。3例切口积血,延期3~5 d愈合。93例均获得随访16~63个月,平均54.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节段减压、选择性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畸形效果良好,但手术既要达到治疗目的,又要减少脊柱结构单元的破坏,更要兼顾术后是否会并发邻近节段退变、侧凸畸形进一步加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19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减压固定节段、失血量等相关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的差异。结果手术减压1~4个节段,固定融合5~9个节段,椎间融合15例患者,共24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冠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1年手术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伴有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的DLS患者,有限减压和长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