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肾养髓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量效关系.方法:首先建立CSM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肾养髓方7个浓度梯度组(0.84,1.49,2.65,4.71,8.37,14.88,26.46 g·kg-1),每组4只,另取4只作为假手术组.连续灌胃给药8周后,全部动物进行脊髓功能测定并处死,采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 壮腰通络方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LIDD)的有效方剂,但该方化学成分及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明确壮腰通络方水提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并进一步探讨其延缓LIDD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2020年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分析壮腰通络方中的化学成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基于质谱分析的壮腰通络方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同时,通过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LIDD疾病靶点。采用韦恩图分析获得壮腰通络方治疗LIDD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 11.0数据库获得交集靶点蛋白与蛋白互作(PPI)网络信息,并提取其网络中的核心靶点。最后,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获得壮腰通络方中129种化学成分。随后,将203个药物靶点与LIDD疾病靶点映射共获得96个交集靶点。PPI分析发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胰岛素蛋白(INS)、白介素6(IL-6)、原癌基因蛋白(FOS)、胱天蛋白酶3(CASP3)等是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确定了1 022条生物过程信息、28条细胞组成信息、51条分子功能信息。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了98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包括:HIF-1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Relaxin signaling pathway、p53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等。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壮腰通络方包含的化学成分及其延缓LIDD的药效靶点、生物途径及作用机制,为深入解析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归纳分析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然后利用网络药理学 的研究方法探讨高频组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 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数据库中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数据挖掘类文献,利用中医 传承辅助平台中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筛选出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频组合, 然后通过TCMSP 等数据库收集这些高频组合中药的化学成分及所有有效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公 认的疾病数据库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靶点,然后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并对关键靶点进行蛋白 互作网络分析、GO 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4 篇文献,处方总数共 7 233 张,牛膝、当归、杜仲、甘草、熟地黄等是用药频次最多的药物,温性药、甘味药在四气五味中占比最 多,中药药物归经频次最多的是肝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高频中药组合为杜仲、当归、熟地黄、牛膝、 白芍、甘草。高频中药组合有效活性成分63 个,药物作用靶点667 个,疾病作用靶点447 个,两者共有作用 靶点65 个,蛋白互作分析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蛋白可能是AKT1、MAPK1、PIK3R1、PIK3CA、 HRAS 等,涉及的细胞生物过程1 427 个,细胞组成46 个,分子功能81 个。通路富集分析274 条,其中包括 VEGF 信号通路、TNF 信号通路、HIL-1 信号通路、MAPK 信号通路等。结论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补 益肝肾、活血化瘀药为主,同时兼以祛风寒湿药为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频药物具有多靶点、多途径作 用的特点,可能是通过影响血管生成、炎症因子、免疫调节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 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压迫脊髓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CSM)与脊髓急性损伤在病理特点及治疗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中医药治疗退行性CSM有着独特优势,临床应用广泛,但脊髓慢性压迫相关的治疗机制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益肾养髓方对脊髓慢性压迫大鼠脊髓(C5~7)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及NGF的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益肾养髓方促进CSM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2019年1月选取SPF级雌性SD大鼠96只,其中72只大鼠采用吸水膨胀材料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提供)压迫脊髓的方法进行造模,余24只大鼠假手术(假手术组)。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24)、中药高浓度组(n=16)、中药中浓度组(n=16)、中药低浓度组(n=16)。中药灌胃的各组按照对应浓度进行灌胃(大鼠灌胃给药剂量采用体表面积系数换算系数6.3计算,高浓度为16.74 g•kg-1•d-1、中浓度为8.37 g•kg-1•d-1、低浓度为4.19 g•kg-1•d-1),药液浓缩后以1 ml/100 g体积灌胃给药,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灌服等量(1 ml/100 g)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分别于术后2、4、6、8、10周时,评价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指数评分(BBB评分);术后2、6、10周时,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的尼氏体分布,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 法检测大鼠脊髓营养因子NGF、NT3、GDNF的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NGF脊髓前角区蛋白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 (1)术后2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术后4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术后6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BBB评分低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BBB评分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术后8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BBB评分低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BBB评分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术后10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BBB评分低于中药高、中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BBB评分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2)术后2周,假手术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正常,可见大量虎斑状尼氏体,丰富饱满;模型组脊髓前角神经元细小,形态为圆形,分布稀疏,胞内尼氏体溶解减少甚至消失;在术后6、10周时,中药高、中浓度组神经元虽有一定程度损伤,但细胞形态丰满、可见细胞内虎斑状尼氏体;中药低浓度组可见少量空泡,神经元细胞分布略稀疏,单个细胞内尼氏体数目比中药高、中浓度组含量少。术后2周,假手术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模型组(P<0.05)。术后6周,假手术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模型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少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中药低浓度组(P<0.05)。术后10周,假手术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少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3)术后6周,中药高浓度组NGF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NT3 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GDNF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4)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中脊髓前角的神经元细胞NGF染色程度较浅,分布稀疏,中药高、中浓度组大鼠的脊髓前角神经元NGF染色较明显,细胞形态完整。术后6周,中药高浓度组NGF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5)。结论 益肾养髓方可能通过增加脊髓中NGF、NT3、GDNF的mRNA表达水平,改善CSM大鼠的四肢运动功能,保护脊髓前角中正常运动神经元,从而达到促进神经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肾养髓方对脊髓慢性压迫大鼠脊髓(C5~C7)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mRNA 表达量及GFAP 蛋白表达和分布的影响,以探讨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大鼠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殖和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将56 只健康 雌性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益肾养髓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 只。 模型组、益肾养髓方各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采用吸水膨胀材料压迫脊髓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假手 术组仅手术暴露脊髓。手术后2 周,益肾养髓方不同剂量组采用中药水煎剂灌胃,阳性对照组采用单唾液酸四 己糖神经节甘脂钠肌注,其余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 次,连续4 周。于给药后第1、3、7、14、21、 28 天进行大鼠运动功能评价(BBB 评分)。术后6 周时HE 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结构,RT-qPCR 法检测大鼠脊髓 GFAP 的mRNA 表达,免疫荧光观察GFAP 蛋白表达。结果灌胃后益肾养髓方各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BBB 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益肾养髓方对改善脊髓型颈椎病大鼠脊髓功能有 一定疗效。HE 染色益肾养髓方各组及阳性对照组可见脊髓组织中瘢痕、空洞变少,胞浆逐渐增多,神经细胞 形态接近假手术组。RT-qPCR 及免疫荧光结果提示模型组GFAP mRNA 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益肾养髓 方各组及阳性对照组可降低其表达,与模型组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养髓方可降低脊 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中GFAP 的表达,从而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共患多种疾病,涉及内分泌、循环、呼吸、泌尿、免疫、骨骼肌肉、神经等多系统疾病,共病发生率较高,且这些共病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症,从而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疾病管理更加复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共病的研究较为缺乏,现有的研究策略在共因、共防、共治方面难以有效指导临床医生开展共病管理。鉴于此,建议引入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理念,加强骨质疏松症相关共病及其致病机制的认识,对于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需尽早筛查,一旦发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应积极进行防治以降低骨折风险,早筛、早诊、早治,实现骨质疏松症共病的共防、共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大鼠脊髓中细胞凋亡及Fas/FasL-Caspase-8/-3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配至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益肾养髓方高、中、低浓度组,采用吸水膨胀材料压迫脊髓的方法建立脊髓型颈椎病动物模型,术后2周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相应中药水煎剂灌胃。采用Basso Beatie Bresmahan (BBB)评分法测量大鼠运动功能,TUNEL染色评估细胞凋亡,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as、FasL、Caspase-8及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造模术后2周,益肾养髓方各组及模型组BBB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6周,益肾养髓方中浓度组BBB评分均显著优于模型组(P<0.05)。TUNEL染色显示,益肾养髓方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6周,RT-qPCR检测显示,益肾养髓方高、中、低浓度组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中、低浓度组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高、中浓度组Fas mRNA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中药保守治疗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进行保守治疗的CSM患者129例,根据患者就诊时颈椎MRI T2加权是否出现髓内高信号(ISI)将其分为2组,ISI组和无ISI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中药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评价患者颈椎功能;观察各组患者手术率和入组到转手术时间。结果 治疗前,ISI组JOA评分低于无ISI组(P<0.05)。治疗2、4周,2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ISI组JOA评分治疗4周与治疗前差值低于无ISI组(P<0.05)。无ISI组转手术治疗4例(5.9%),ISI组转手术治疗17例(27.9%),2组手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ISI组从入组到转入手术时间为7~35个月,平均15.5个月;ISI组从入组到转手术时间为3~34个月,平均15.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 T2加权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壮腰通络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壮腰通络方内服治疗45例(肝肾亏虚、瘀血阻络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记录患者JOA评分、腰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患者的JOA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试验注册现状,为今后相关临床试验注册和实施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检索ChiCTR和ClinicalTrials.gov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注册临床试验,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试验筛选和数据提取,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录入数据,并进行整理统计。结果:最终纳入87项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注册临床试验,包括78项干预性研究和9项观察性研究。国内注册地区涉及17个省级行政区,注册数量最多的是上海市和北京市,经费来源以地方财政为主。干预措施多为中医药疗法的联合,结局指标以疗效性指标为主,安全性指标较少。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试验注册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数量仍偏少。研究者应重视注册细节和研究方案方面的优化,进一步提升注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