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定堃  韩丽  秦春凤  林俊芝  胡双  黄娟  杨明 《中草药》2012,43(12):2372-2376
目的 研究微粉硅胶用于白芷提取物粉体改性及其促进元胡止痛分散片崩解的原理.方法 采用混合与液相分散两种方法,微粉硅胶3%、5%、7%3种改性剂量对白芷提取物进行粉体改性,研究粉体改性前后在红外光谱、比表面积与孔隙度、接触角、差示扫描量热、扫描电镜的差异及其对元胡止痛分散片崩解时间的影响.结果 红外光谱显示液相分散法与混合法的改性方式相同,均属物理改性;改性后,粉体的比表面积与孔隙体积显著增加,接触角显著降低,热效应显著变化;当微粉硅胶用量达到5%时,两种方法均能改善元胡止痛分散片的崩解性能.结论 增强白芷提取物比表面积,增强吸水性、润湿性,分散提取物,降低黏性可能是微粉硅胶改性及促进分散片崩解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微粉硅胶的粉体学性质进行了归纳,并对制备工艺、表面改性、干燥工艺等影响粉体学性质的因素加以分析;对多种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及微粉硅胶的促崩解、助悬、促吸收等新用途进行了介绍。虽然微粉硅胶用于药物输送系统已有较多报道,但目前的研究都只局限于一些药物在动物细胞中的传递,在将来的实际应用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体内代谢、急性和长期毒性、长期稳定性、循环性能等,特别是药物载药系统在体内的详细过程及毒理学研究,将微粉硅胶用于临床之前还要进行长期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川芎超微粉碎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川芎的超微粉碎工艺。方法:选择投料量、含水量、粉碎时间为自变量,平均粒径为因变量,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川芎的超微粉碎工艺,并考察超微粉碎前后的粉体学性质和吸湿性。结果:最佳超微粉碎工艺为投料量1.3 kg,含水量4%,粉碎时间19 min;平均粒径19.187 μm,与模型预测值18.357 7 μm的偏差仅4.5%。川芎普通粉末和超微粉的休止角分别为(49.4±0.03),(50.2±0.02)°,松密度分别为(0.429±0.003),(0.363±0.005) g·mL-1,振实密度分别为(0.609±0.05),(0.556±0.10) g·mL-1,吸湿平衡时间均约80 h。结论:优选的超微粉碎工艺合理可行,川芎超微粉的制剂过程中需加入助流剂等辅料以改善粉体的流动性,川芎超微粉碎过程中宜严格控制湿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心分散片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法,以崩解时间为评价指标,筛选黄心分散片的制备工艺,并测定其溶出度。结果:黄心分散片的处方组成为:黄芩苷50%,穿心莲内酯12.5%,MCC22.5%,L-HPC10%,微粉硅胶5%;崩解时间为(75±4)s;黄心分散片中黄芩苷与穿心莲内酯的溶出速度与程度均高于黄心胶囊。结论:该黄心分散片处方合理,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5.
灯盏花素注射剂是单方纯中药注射剂,近年来被应用于临床,本将58例急性脑梗塞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每日20ml一次静滴,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血塞通0.4g,每日一次静滴,以血粘度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作为观测指标,观察结果提示治疗组病人血粘度改善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因而认为灯盏花素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缺血脑组织血运,防止再灌注神经元损伤和脑保护双重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脑梗塞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灯盏花素注射剂是单方纯中药注射剂,近年来被应用于临床.本文将5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灯盏花素,每日20 ml一次静滴,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血塞通0.4 g,每日一次静滴,以血粘度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作为观测指标,观察结果提示治疗组病人血粘度改善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因而认为灯盏花索具有降低血粘度、改善缺血脑组织血运、防止再灌注神经元损伤和脑保护双重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治疗脑梗塞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微粉硅胶用于白芷提取物粉体改性及其促进元胡止痛分散片崩解的原理。方法 采用混合与液相分散两种方法,微粉硅胶3%、5%、7% 3种改性剂量对白芷提取物进行粉体改性,研究粉体改性前后在红外光谱、比表面积与孔隙度、接触角、差示扫描量热、扫描电镜的差异及其对元胡止痛分散片崩解时间的影响。结果 红外光谱显示液相分散法与混合法的改性方式相同,均属物理改性;改性后,粉体的比表面积与孔隙体积显著增加,接触角显著降低,热效应显著变化;当微粉硅胶用量达到5%时,两种方法均能改善元胡止痛分散片的崩解性能。结论 增强白芷提取物比表面积,增强吸水性、润湿性,分散提取物,降低黏性可能是微粉硅胶改性及促进分散片崩解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粒子设计对口腔溃疡散粉体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采用粒子设计技术制备口腔溃疡散,并与常规粉碎、超微粉碎比较对口腔溃疡散粉体学性质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上述3种方法制备口腔溃疡散,从外观性状、粒径分布、比表面积与孔隙度、接触角、微观形貌特征、冰片稳定性评价3种散剂粉体学性质的差异.结果:与普通散剂比较,超微散与粒子设计散在外观性状上颜色均匀性提高,酸涩味降低,粒子设计散几乎闻不到冰片的气味;粒径分布明显小于普通散(P<0.01),但超微散与粒子设计散粒径分布相当;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均明显大于普通散(P<0.01),超微散最大;接触角明显大于普通散(P<0.01),粒子设计散最大;普通散表面较为光滑,有较少小粒子松散附着,超微散表面被小粒子部分包覆,粒子设计散表面几乎完全被微粒包覆,三者在微观形貌及表面附着上存在差异;经过10d的加速稳定性试验,普通散、超微散、粒子设计散分别损失冰片90.13%,66.48%,40.57%,粒子设计散的稳定性最高,其次为超微散,普通散最低.结论:制备工艺可通过改变散剂微观结构形态,影响散剂的粉体学性质;通过粒子设计技术调控微观结构的形成,可以实现散剂宏观性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郁金微细粉碎工艺及粉碎过后的郁金微细粉的粉体学性质进行研究分析,为郁金作为中药制剂原料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d50为指标,运用正交设计优选郁金的微细粉碎工艺,并通过微细粉碎前后外观性状、红外光谱、流动性、吸湿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评价不同粒径郁金粉体的粉体学性质。结果:根据正交设计结果优选出了最佳微细粉碎工艺,即投料量为1200 g、含水量为5.5%、粉碎时间为40 min;郁金超微前后粉末的粉体学性质对比结果显示,随粒径变小,郁金粉体逐渐出现团聚现象,颗粒感消失,颜色变浅,粉末细腻,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未发生改变,流动性降低,平衡吸湿量增加,吸湿初始速度增大,但吸湿加速度降低,吸湿性略增强。结论:郁金微细粉碎工艺简便,可靠,粒径小,可行性高,可用于郁金的微细粉碎,综合评价优选微细粉四为较优粉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