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所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及青年。好发于舌、唇、颊及颈部。按其临床特征及组织结构可分为毛细管型,海绵状型及囊肿型。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外科切除,低温治疗,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尽管治疗的方法很多,但都有其局限性。近来我们采用瘤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舌淋巴管瘤16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消渴颗粒剂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薄层层析方法对我院糖尿病研究中心新制剂消渴颗粒剂中各药味分别进行了定性鉴别研究,意在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本研究确立了鬼箭羽、葛根、山茱萸、大黄的薄层鉴别条件,经阴性对照试验及样品实验观察,证明本实验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
氧化应激与炎性反应是颅内动脉瘤(CA)形成和破裂的核心因素。作用机制为:1)直接损伤脑动脉内膜;2)使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由可收缩型向炎性反应型转化并凋亡;3)募集炎性细胞、分泌炎性因子,侵袭管壁;4)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重构和解体血管壁;5)介导脂质过氧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初步研究显示阻断氧化应激可预防CA发展,但详细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5.
CT在现代医学诊断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CT照射产生的辐射剂量已经引起大众和医疗界的极大关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提高CT射线的使用效率,减小射线的辐射量,同时不降低CT检查图像的分辨率。该研究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从临床实际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6.
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分类、统合的基础上,试从艺术教育的定义和功能、创新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艺术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等方面对艺术教育与创新能力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先行研究成果的不足,展望艺术教育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教育模式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CT技术的起源、工作机制进行了介绍,并主要对其医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同时也阐述了CT诊断技术在其他方面如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对CT诊断技术目前存在的缺陷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Onyx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Onyx胶介入治疗AVM患者25例,总结其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评价Onyx胶应用于AVM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并总结其技术要点。结果:25例完全栓塞者13例,80%以上栓塞4例,50%-80%以上栓塞8例。术中1例微导丝刺破血管出血,术后1例单侧肢体偏瘫,均经治疗后逐渐恢复。随访6-12个月,未发现畸形血管团再通。结论:应用Onyx胶栓塞治疗AVM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良好的疗效;在应用过程中应熟练掌握其性能、适应证和栓塞技巧,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医院科研的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自2002年始,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处对科研管理政策进行了调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激励机制,实施了绩效评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苦瓜中新葫芦烷型皂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关健  潘辉  赵余庆 《中草药》2007,38(8):1133-1135
目的研究苦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和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苦瓜中分离并鉴定了2对异构体。经13C-NMR光谱分析,其中一对异构体的化学结构初步确定为19R-5β,19环氧葫芦烷-6,23,25-三烯-3β,19-二醇(Ⅰa)和19S-5β,19环氧葫芦烷-6,23,25-三烯-3β,19-二醇(Ⅰb);另一对异构体的化学结构确定为5β,19环氧葫芦烷-6,23,25-三烯-3-O-吡喃葡萄糖苷(Ⅱa)和5β,19环氧葫芦烷-6,23,25-三烯-3-O-阿洛吡喃糖苷(Ⅱb)。结论化合物Ⅰa、Ⅰb、Ⅱa、Ⅱb均为首次从苦瓜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