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介入放射学事业发展较快。介入放射医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的每次进步,几乎都依赖于手术器材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革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周及心血管等临床介入治疗领域。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发展,高性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所提供的影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介入术中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紫朱软膏对糖尿病溃疡小鼠创面炎症反应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C57B/L小鼠分别制备为普通溃疡模型和糖尿病溃疡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紫朱软膏组,连续干预14 d,观察小鼠创面愈合情况及愈合率。干预后采用qRT-PCR检测局部溃疡组织炎症相关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qRT-PCR方法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细胞因子锌指转录因子(Snail)、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情况。结果:干预11、14 d,紫朱软膏组小鼠溃疡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紫朱软膏组小鼠溃疡创面组织IL-6、TNF-α、iNOS RNA表达降低,IL-4、IL-10 RNA表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紫朱软膏组小鼠溃疡创面组织snail、β-catenin、α-SMA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广佛手蒸制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批次生佛手及制佛手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样品中的成分,进样口温度280℃,载气为高纯氦气,传输线温度280℃,分流比10∶1,进样量3μL,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保持3 min;以速率3℃·min~(-1)升至130℃,保持3 min;以速率5℃·min~(-1)升至250℃,保持至分析完成);电子轰击离子源,电子轰击能量70 e V,离子源温度230℃,加速电压34. 6 V,扫描范围m/z 40~350。对所得数据进行峰对齐、切割、滤燥等预处理,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从不同批次佛手及其制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8个成分,统计筛选出了27个差异性成分,其中有15个共有性差异成分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α-蒎烯,β-蒎烯,对伞花烃,β-芳樟醇,L-4-松油醇,α-松油醇,橙花醇,β-环柠檬醛,香叶醇,α-柠檬醛10个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在生佛手中较高;β-石竹烯,顺式-α-香柑油烯,γ-衣兰油烯,γ-榄香烯和β-红没药烯5个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在制佛手中较高。结论:广佛手经过蒸制,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组分均发生了改变,可为佛手的炮制原理及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对促进该岭南特色饮片的研究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影响垂体腺瘤患者治疗前垂体功能低下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二病房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0例符合条件的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进行分组及数据整理,采用SAS 9.4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性别、病程、肿瘤的大小、类型、瘤内卒中及侵袭性情况的不同与垂体腺瘤患者治疗前垂体功能低下的发生率的差异均不具有任何统计学意义(均P>0.05);只有年龄不同所导致的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的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结论 年龄是垂体腺瘤患者治疗前垂体功能低下的唯一影响因素。年龄低于60岁的垂体腺瘤患者在治疗前更易发生垂体功能低下,其发生率约是年龄≥60岁患者的两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寻找紫朱软膏干预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可能机制。方法:紫朱软膏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大白兔模型3只,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寻找用药前后差异LncRNA,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差异LncRNA,初步建立下肢静脉性溃疡差异表达LncRNA与靶基因及基因功能调控网络。结果:紫朱软膏外用新西兰大白兔下肢静脉性溃疡疮面中存在176个有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上调有91个,下调有85个,确定了10个差异表达的LncRNA。mRNAs有1 801个,上调、下调的mRNAs分别有751、1 050个;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别富集在生物学过程(BP)、细胞成分(CC)、分子功能(MF)。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LncRNA主要富集在与细胞周期、肿瘤相关的通路和信号转导通路上。结论:初步建立下肢静脉性溃疡差异表达LncRNA与靶基因及基因功能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6.
正骨纤维结构不良(FD)是一种良性骨病变,正常骨组织和骨髓被大量增生纤维组织代替[1]。FD约占所有良性肿瘤样骨病变的7%[2]。根据一些文献报告,FD最常见的年龄在11-68岁[3],无明显年龄差异。FD可发生在肋骨,股骨,胫骨和颌面骨等部位,但发生在脊椎的情况极为罕见。目前脊椎FD报告大多为病例报告,全面介绍较少。在临床诊断中,由于发病率低,缺乏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本病不易与其他椎体良性病变鉴别,误诊仍不可避免。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AR)色谱法研究哌嗪类化合物与α1A-AR的生物亲和作用。方法采用亲和层析色谱法从家兔心脏组织中纯化得到α1A-AR,以大孔硅胶为载体,采用温和的化学偶联方法,将α1A-AR通过共价键均匀地固载在大孔硅胶表面,用盐酸特拉唑嗪、去甲肾上腺素、坦索罗辛、间羟胺和乌拉地尔表征α1A-AR色谱柱的保留特性;化学合成6种哌嗪类化合物,并用该色谱模型研究其与α1A-AR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所合成哌嗪类化合物与α1A-AR之间有生物亲和作用,其亲和力大小为: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5>化合物6。结论α1A-AR色谱法是一种特异、可靠的生物亲和色谱方法,可用于药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收集我院在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其治疗方法、过程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4~11(平均7.2)d。住院时间19~54(平均27.8)d。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87.5%。对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要尽量机械通气,早期阿托品化并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全身支持治疗等,通过这些抢救手段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复原通络方治疗下肢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90例下肢动脉疾病支架植入治疗后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治疗后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中药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复原通络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6分钟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血尿素氮(BUN)]以及下肢动脉的内径、血流量。结果 治疗后6个月,中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6分钟跛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中药组患者的ABI、TcPO2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在治疗时较为棘手,传统的单纯取栓加置管溶栓或静脉溶栓效果欠佳,且住院时间长,溶栓效果差,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保肢率低,甚至会危及生命.Dotter等[1]首先采用经动脉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尿激酶在局部可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而溶解血栓,其用药量只需全身用量的1/10~1/100.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以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29例,采用介入溶栓疗法联合PTA、支架成形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