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建立十味舒筋活络散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该处方中主药虎杖、桂枝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十味舒筋活络散中大黄素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的特征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素的线性范围为9.30~46.52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22%(sR=1.76%)。【结论】本研究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本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优选芪红通络颗粒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为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含量,以绿原酸转移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芪红通络颗粒的辅料品种、矫味剂品种及用量;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芪红通络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水提工艺为A1B1C3,即处方药材加6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最佳成型辅料为可溶性淀粉,矫味剂为三氯蔗糖,矫味剂用量为0.75%;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药辅比例(1∶1),乙醇浓度(70%),干燥温度(60℃)。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优选的辅料可提高该制剂的稳定性,且工艺简便可行,为芪红通络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十一味活血酊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血竭素高氯酸盐、延胡索乙素、胡椒碱三种指标成分的含量,为十一味活血酊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Shim Pack CLC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 %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柱温:40 ℃;流速:1.0 ml/min。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10批十一味活血酊指纹图谱,并用HPLC法同时测定3种成分的含量。结果确定了十一味活血酊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41个共有峰,各峰分离度良好,相似度均在0.91以上,并同时测定了10批样品中血竭素高氯酸盐、延胡索乙素、胡椒碱三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824、37.955、18.229 mg/g。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与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简便可行、稳定可靠,为十一味活血酊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十三味和中丸(柴胡、枳壳、延胡索等)中芍药苷、延胡索乙素、盐酸小檗碱、柚皮苷、橙皮苷、黄芩苷、甘草酸、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7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Waters SunfireTM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230、283、345 nm。结果9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1),平均加样回收率95.1%~102.3%,RSD 0.48%~3.11%。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十三味和中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白芍内生菌种类与资源丰富多样。目前,白芍内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生菌的分离鉴定、生物活性以及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白芍内生菌与成分、活性之间的相关性表现在内生菌自身可以产生活性成分,这为规模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拓宽了天然药物发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开发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芪红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10.8、5.4、2.7 g/kg)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大鼠术前连续3 d、术后连续2 d灌胃给药,每日1次。术后72 h采用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 Px)活力,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 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 1(heme oxygenase 1, HO- 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芪红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高、中剂量组神经行为学障碍症状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高、中、低剂量组脑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和GSH- Px活力明显增加(P<0.05);高、中剂量组脑组织中Nrf2和HO- 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HO- 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产生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十一味伤痛膏中冰片和樟脑的含量。方法:采用聚乙二醇(PEG)-毛细管柱(30m×320μm×0.25μm);萘为内标物质;柱温为140℃;进样口温度为210℃;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50℃。结果:樟脑线性范围为0.3822μg~1.9108μ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9﹪,RSD为0.37﹪(n=6);冰片线性范围为0.4238μg~2.1192μ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6﹪,RSD为0.81﹪(n=6);结论:本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十一味伤痛膏中樟脑和冰片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毒性中药饮片在我院肿瘤科门诊使用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毒性中药饮片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抽取2022年肿瘤科门诊含毒性中药饮片处方838张,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毒性中药品种、毒性中药使用频次、超剂量频次及毒性中药联合使用等问题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838张含毒性中药饮片处方中,共涉及22味毒性中药饮片,占医院毒性中药81.48%,50~60岁使用毒性中药饮片的处方居多(217 例,占25.89%),且每张处方药味多集中在11-15味,临床主要用于各类肿瘤疾病、慢性胃炎、结节病等。除了土荆皮、白果、蜈蚣3种以外,其他毒性中药均存在超剂量现象。毒性中药联用≥2味处方231张,以2味联用190张最多(占比22.67%)。配伍禁忌处方78张,以炮附片与半夏配伍居多,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失眠、郁病等。结论 毒性中药饮片在肿瘤科使用普遍,超剂量现象多,需警惕毒性中药超剂量使用及毒性中药联用配伍导致的潜在风险,加强药物管理,促进合理应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十三味和中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法鉴别处方中延胡索、白芍、陈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十三味和中丸中柚皮苷的含量。结果 TLC色谱中分别检出延胡索乙素、芍药苷、橙皮苷,阴性对照无干扰。柚皮苷在44.52~222.6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6.91%,RSD=1.31%(n=6)。结论所建立的TLC和HPLC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十三味和中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