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卫生质量至关重要。两年来对郑州市生产、批发和零售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质量进行了抽检。  相似文献   
2.
2002-2007年郑州市人间布鲁杆菌病防治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郑州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状况,为制订布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2-2007年,在郑州市选择巩义市为固定监测点,其他县(市、区)作为郑州市非固定监测点,每个县(市、区)选择4或5个乡(镇、场)连续监测,开展监测工作.2002-2005年应用布鲁杆菌素对固定监测点和非固定监测点职业重点人群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有可疑临床表现或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人员做试管凝集试验(SAT);2006、2007年在非固定监测点开展家畜饲养繁殖企业做SAT检查.操作方法及判定标准均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进行.结果 2002-2007年巩义市共调查13 831人,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3744人,皮试阳性38人,阳性率1.01%(38/3744):做SAT检查2693人,阳性54人,阳性率2.01%(54/2693).确诊新发病例44例.2002-2005年郑州市11个非固定监测点共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13 136人,皮试阳性82人,阳性率0.62%(82/13 136):2002-2007年做血清学检查1316人,SAT阳性66人,阳性率为5.02%,确诊51例新发病例.其中2006、2007年分别对242、688名饲养繁殖食业人员做SAT检查,阳性17、16人,阳性率分别为7.02%(17/242)、2.33%(16/688).结论 郑州市人间布病疫情有回升趋势,建议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开展布病疫区监测调查和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郑州市1982~2005年降氟改水工程的进展、降氟改水后防治效果、工程管理与使用情况。[方法]氟离子电极法测定水氟,氟斑牙检查按Dean法分度。[结果]郑州市自1982~2005年共建降氟改水工程471处,受益自然村685个,受益人口364391人,并对1982~1991年运转10年以上改水工程138处进行重点调查,其中水氟合格工程86.96%;水氟超标工程13.04%;调查水氟合格工程所在村儿童8165人,氟斑牙患病率10.12%;改过水水氟超标所在地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仍高达38.91%,经卫生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降氟改水工程使用时间的延长,工程损坏数量增多,工程久坏未修群众吃不上合格的低氟水,病区人民又重新陷入氟的危害之中,是目前降氟改水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毛蕊花糖苷合酶基因(Rg Ac S1),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方法在地黄的转录组数据库中通过注释和比对,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分子克隆。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以农杆菌瞬时表达法观测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Rg Ac S1基因在地黄块根不同部位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地黄1个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全长编码序列,c DNA长度为1 659 bp,包含1个1 29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1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75 900,具有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典型结构域,命名为Rg Ac S1。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Rg Ac S1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分布。q RT-PCR分析表明,Rg Ac S1在地黄的周皮和根毛中表达量较高,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表达量较低。Rg Ac S1基因在地黄品种北京1号、QH1和85-5中非菊花心中表达量均高于菊花心中的表达量,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明确了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和时空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Rg Ac S1基因在毛蕊花糖苷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遮阴对地黄块根性状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转录组测序阐明遮阴抑制地黄块根膨大的分子机制。方法对地黄进行全光照、60%遮阴、90%遮阴处理,测块根性状及光合特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90%遮阴处理和自然光照的地黄块根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基因在根和叶中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遮阴后块根长度、直径和单株块根产量均显著降低,90%遮阴处理块根几乎不膨大。地黄块根中薄壁细胞层数减少,导管比例升高。随遮阴程度增加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光合能力下降。转录组分析共获得3 348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1 396个下调,1 952个上调;通过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将遮阴后差异表达的1 668个基因(53.4%)富集到117个代谢通路中,其中17个代谢通路富集达到显著水平。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通路最先得到富集,其次是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苯乙醇苷生物合成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也得到了显著富集。在激素信号通路中,多数基因上调表达。遮阴后差异表达的16个扩展蛋白基因中11个下调表达,仅有5个上调表达,与淀粉降解有关的2个β-淀粉酶基因(Bmy)基因均上调表达,而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下调表达,参与木质素合成的多数基因下调表达,纤维素合成基因多数上调表达。结论遮阴后地黄光合能力下降,光合产物减少,地黄通过一系列激素通路基因的差异表达对遮阴作出响应调控,使块根膨大受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郑州市人间布氏菌病感染情况,准确掌握布氏菌病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按照全国布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对7~60岁与家畜及其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进行连续监测。结果7年监测表明固定监测市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61%,新发病人35例;非固定监测县(市)、区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0.17%,新发病人63例。结论布病疫情回升,且有向城镇蔓延的趋势,流行态势由集中暴发转为多点散发。针对布病疫情回升原因,建议今后应加强畜间检、免疫和传染源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今年55岁,患骨性关节炎已经7年了.最近2年来,我的病情明显加重,双膝关节十分疼痛,有时还会出现肿胀的症状,使我上楼、下蹲都很费劲.去年初,一位中医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个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热敷方.这个热敷方的方药组成和制用法为:生草乌、威灵仙、川牛膝、海桐皮、当归、川芎、虎杖、黄柏、蒲公英各等份.将上述药物切成粗末后混合均匀,用适量的米醋拌湿,装入布袋中.  相似文献   
8.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羊、牛、猪等饲养家畜,通过直接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传播,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污染物而感染布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8(CXCL8)、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在艾滋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72例艾滋病患者为艾滋组,选取同期到本中心体检且与患者一般资料匹配的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T淋巴细胞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郑州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状况,为制订布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2-2007年,在郑州市选择巩义市为固定监测点,其他县(市、区)作为郑州市非固定监测点,每个县(市、区)选择4或5个乡(镇、场)连续监测,开展监测工作.2002-2005年应用布鲁杆菌素对固定监测点和非固定监测点职业重点人群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有可疑临床表现或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人员做试管凝集试验(SAT);2006、2007年在非固定监测点开展家畜饲养繁殖企业做SAT检查.操作方法及判定标准均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进行.结果 2002-2007年巩义市共调查13 831人,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3744人,皮试阳性38人,阳性率1.01%(38/3744):做SAT检查2693人,阳性54人,阳性率2.01%(54/2693).确诊新发病例44例.2002-2005年郑州市11个非固定监测点共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13 136人,皮试阳性82人,阳性率0.62%(82/13 136):2002-2007年做血清学检查1316人,SAT阳性66人,阳性率为5.02%,确诊51例新发病例.其中2006、2007年分别对242、688名饲养繁殖食业人员做SAT检查,阳性17、16人,阳性率分别为7.02%(17/242)、2.33%(16/688).结论 郑州市人间布病疫情有回升趋势,建议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开展布病疫区监测调查和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