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前Sl抗原检测在预防性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33例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及正常人血清中HBV前S1抗原(Pre-S1),并将其结果与荧光定量HBVDNA、HBVM及ALT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各组HBV感染者中均检出Pre-S1,检出率为20%~75%。HBeAg阳性组中检出率和相对滴度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01);Pre-Sl和HBVDNA检测结果符合率达81.12%,Pre-Sl的相对滴度与HBVDNA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9293,P<0.001);HBeAg阴性组ALT异常血清的Pre-Sl阳性率高于ALT正常血清(P<0.05),同是ALT异常,则HBeAg阳性血清的Per-SI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血清(P<0.05)。[结论]血清前Sl抗原与HBV活动性复制、肝细胞损伤关系密切,可作为健康体检乙型肝炎传染性筛选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郁脾虚型患者在妊娠晚期的免疫病理特点。方法: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患者IL-10、IL-2、IFN-γ血清浓度,并作同期常规肝功能指示检测,分别与相应正常对照组,非孕期同类型患者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正常晚孕期组IL-10、IL-12、IFN-γ血清浓度总体水平上调。但有偏于TH1型的倾向:晚孕期组患者TH1型因子(IL-12、IFN-γ)显著上升,而TH2型因子(IL-10)明显下降,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慢性乙肝肝郁脾虚型患者晚孕期细胞因子水平倾向TH1而偏离TH2,具有与非孕期证型患者不同的免疫病理,IL-12-IFN-γ间的正向调节可能具有较关键的作用。指出,从微观病理而言,非孕期组有“正虚邪恋”的表现,而晚期孕期组则表现为“邪正相争”。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explorethepossibilityandtheefficacyofimmuneresponsesinmiceinoculatedwithrecombinantplasmidpCDHCV1andtolayafoundationforHCVnucleicacidvaccinedevelopmentinthefuture-Methods ThegenefragmentcodingCandEregionsofHCVⅡ(typeⅠb)wasinsertedintopC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3+CD56+淋巴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变化和转归的关系.方法 CHB患者53例,HBV携带者17例,19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抽取外周血2~3ml,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CD3+CD56+淋巴细胞,并进一步分析CD3+CD56+淋巴细胞表面CD4,CD8、T细胞抗原受体(TCR)V α 24,TCR α/β以及TCR γ/δ的表达.结果CHB组CD3+CD56+淋巴细胞为7.4%±4.6%,慢性HBV携带者组为4.5%±3.5%,对照组为4.4%±3.7%,CHB组CD3+CD56+淋巴细胞明显升高.3组人群CD3+CD56+淋巴细胞TCR V α 24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HBV携带者组CD3 CD56+细胞表达的TCR V α 24为2.8%±1.4%,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CHB组CD3+CD56+细胞CD8和TCRα/β的表达分别为61.9%±16.8%和68.1%±16.9%,对照组为49.2%±15.6%和56.4%±17.9%,CHB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HB组和HBV携带者组TCR γ/δ的表达,分别为29.6%±15.4%和30.5%±14.8%,CHB组和HBV携带者明显低于对照组41.4%±19.4%.CHB重度患者CD3+CD56 1细胞CD8和TCR α/β的表达分别为69.0%±14.0%和76.1%±12.9%,CHB中度患者CD8的表达为66.4%±14.9%,均明显高于CHB轻度患者51.4%±16.2%和62.1%±14.6%.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活动可能与CD3+CD56+淋巴细胞的CD8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B淋巴细胞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扬  朱雄超  徐陈槐  罗本燕 《浙江医学》2001,23(9):525-526,528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液免疫的改变.方法抽取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病程患者CD19+CD25-和CD19+CD25+淋巴细胞百分比,其中8例患者作自身对照,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寻找影响CD19+CD25+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因素.结果患者CD19+CD25+淋巴细胞百分比在出现症状8天内明显较8天之后高(0.62%±0.32%和0.39%±0.22%,t=2.40,P=0.026),CD19+CD25-细胞亦有一定的差别(16.88%±8.13%和12.70%±4.16%,t=1.90,P=0.093);8例自身对照患者结果类似.仅有病程与CD19+CD25+淋巴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51,P=0.002).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液免疫被激活.  相似文献   
6.
检测732名产妇血中HCV标记,抗HCV(ELISA)和HCVRNA(PCR)均阳性者33例(33/732,4.5%),其所生的33名新生儿中有23名的脐血检到HCVRNA(23/33,69.7%)。对其中27例新生儿的随访(平均19.6月)表明,母婴传播感染的22例新生儿,HCV病毒血症在出生后逐渐阴转,血清HCVRNA阳性率(KaplanMeier法计算)6月龄时为81.8%,12月龄时为45.0%,18月龄时为30.0%,30月龄为16%,提示这些新生儿的HCV感染发生于产前或分娩时的可能性。新生儿体内来自母体的IgG类抗HCV抗体出生后3个月即已基本阴转;婴儿本身在随访期间未检到有此类抗HCV的产生。随访婴儿血清ALT水平均正常,提示HCV母婴传播感染的婴儿呈亚临床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对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肝郁脾虚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 10、12 (IL - 10、IL - 12 )、γ-干扰素 (IFN-γ)浓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 (EL ISA)检测孕期和非孕期患者 IL - 10、IL - 12及 IFN -γ血清浓度 ,并作同期肝功能指标检查。患者分为早孕期 (2 6例 )、晚孕期 (32例 )、非孕期 (31例 ) 3组。 2 0例非孕期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 :早孕期组 IL - 10水平 [(2 6 .0± 9.8) ng/ L ]较非孕期组 [(18.0± 1.3) ng/ L ]升高 (P <0 .0 5 ) ,而与对照组 [(2 9.4± 5 .1) ng/ L ]相近 (P >0 .0 5 )。IL - 12、IFN -γ分别为 (5 4 .1± 2 6 .0 ) ng/ L和 (45 .5± 17.3) ng/ L ,较对照组 [(8.2± 2 .1) ng/ L、(2 4 .5± 6 .1) ng/ L ]和非孕期组 [(8.0± 2 .7) ng/ L、(16 .7± 3.7) ng/ L ]均明显升高 (均P <0 .0 1)。晚孕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 ,IL - 10 [(9.4± 1.9) ng/ L ]明显下降 (P <0 .0 1) ,但 IL - 12 [(16 6 8.0± 318.2 )ng/ L ]、IFN -γ[(46 1.0± 10 3.3) ng/ L ]显著升高。结论 :妊娠可使慢性乙肝肝郁脾虚型患者血清 IL - 12、IFN-γ浓度升高 ,在晚孕期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和DHBV在肝脏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DHBV阳性血清感染1日龄雏鸭,感染后2、4、8周以血清斑点杂交和Dot-EIA检测鸭血清中的DHBV-DNA和DHBsAg,其阳性率分别为56.3%、65.6%、74.2%和53.1%、71.9%、70.9%。进一步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对鸭肝组织内DHBV-DNA和DHBsAg进行检测,结果表明DHBV-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而DHBsAg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及细胞膜。对肝组织的病理检查及胶原纤维特殊检测发现,DHBV阳性组与阴性组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与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机理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9例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体外经重组乙肝e抗原(rHBeAg)和重组乙肝核心抗原(rHBcAg)诱导后产生的IL─γ和IFN─γ水平。结果慢性重度组,慢性重型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及慢性轻度组乙肝患者(P<0.05);rHBeAg、rHBcAg诱导后各组间IL─4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4和IFN─γ在不同临床类型乙肝的发病及病情发展中起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异性抗原增殖反应与干扰素(IFN)疗效关系。方法:用3H-TdR掺入法研究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的增殖反应以及HCV-RNA阴转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指标。结果: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对HCV合成肽CP9、NS4增殖反应相比,前者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血清HCV-RNA阴转和ALT复常分别达到36.36%(4/11)和55.55%(5/9),明显高于未经IFN治疗组。结论:IFN治疗丙型肝炎可提高PBMC对HCV抗原的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