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1.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在线数据库检索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从建库(刊)到2018年3月发表的关于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合适的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和质量评估,应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合计10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效果优于西药疗法,总体有效率OR=3.54,95%CI[2.49~5.05](P<0.01),并且漏斗图结果显示基本对称;②针刺与西药比较,其NIH-CPSI评分MD=4.83,95%CI[3.32~6.33](P<0.01)。结论: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疗效优于西药疗法,并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由于证据质量等级不高,研究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期刊文献研究,分析大学生艾滋病频发原因,以期为降低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路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万方、知网、维普等数据库,全面检索已经发表的关于大学生艾滋病原因相关分析的文献,选取具有研究价值和符合标准的期刊文献,提取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最后采用Stata 14软件,对选取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统计分析的31篇期刊文献中,总体知晓率、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发生过性行为人数和使用或愿意使用安全套人数的算术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80.59%、73.82%、9.45%、59.06%;79.83%、1.16%、7.41%、60.68%。综合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艾滋病防控不理想,且地区差异明显。结论: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和发病人数增加较快,是大学生忽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缺乏关注的结果。要降低大学生艾滋病感染和发病率,首先应当提高大学生群体和相关群体的艾滋病认知度。通过自我学习、社会教育等途径,认识到问题所在,并积极采取措施防控艾滋病感染风险,以此降低艾滋病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以及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为高校更科学地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校园内随机整群匿名调查形式,对武汉几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757名大学生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6.3%(426人),其中"当下大学生艾滋病传播最主要的途径"的知晓率为77.4%(586人);对待艾滋病的正确态度/行为持有率为31.4%(238人),其影响因素为性别。仅5.2%(39人)大学生表示所在的大学经常进行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宣传及教育。36.3%(275人)大学生选择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来接受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宣传及教育。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年级、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优于其他人群。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总体知晓度较低。在平时的艾滋病知识宣传过程中,多应用互联网等大学生习惯的方式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以及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为高校更科学地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校园内随机整群匿名调查形式,对武汉几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757名大学生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56.3%(426人),其中"当下大学生艾滋病传播最主要的途径"的知晓率为77.4%(586人);对待艾滋病的正确态度/行为持有率为31.4%(238人),其影响因素为性别。仅5.2%(39人)大学生表示所在的大学经常进行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宣传及教育。36.3%(275人)大学生选择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来接受艾滋病相关的知识宣传及教育。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年级、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优于其他人群。结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总体知晓度较低。在平时的艾滋病知识宣传过程中,多应用互联网等大学生习惯的方式进行宣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运动疗法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大鼠骨骼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鸢尾素(Irisin)、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联合运动改善肥胖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高脂组(55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复制肥胖大鼠模型。高脂组中成功造模的肥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运动组、电针组和电针联合运动组,每组8只。电针联合运动组和电针组电针"足三里""天枢"穴,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电针联合运动组和运动组采用跑台训练,16m/min,每天60min,每周5次,共8周。每周测量各组大鼠体质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腓肠肌中PGC-1α、Ⅲ型纤连蛋白组件包含蛋白5(FNDC5)、AMP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腓肠肌中PGC-1α、FNDC5的表达水平及AMPK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GC-1α、FNDC5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AMPK mRNA及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运动组、电针联合运动组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GC-1α、FNDC5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AMPK mRNA及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电针联合运动组体质量明显低于电针组及运动组(P<0.05),PGC-1α、FNDC5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AMPK mRNA及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电针组及运动组(P<0.05)。结论:电针和运动均可促进DIO大鼠骨骼肌中PGC-1α、Irisin的表达及AMPK磷酸化水平,且电针联合运动疗效更好,提示电针联合运动疗法可能是通过恢复骨骼肌细胞脂肪酸氧化、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实现减肥的。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数据库中针灸、西药、中药及其联合疗法对比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由2位评价员根据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后进行资料提取,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Stata 13.0和WinBugs 1.4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63篇文献,共计5143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涉及11种干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艾灸可能是治疗IBS-D最有效的方法。按疗效最佳的可能性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针刺+艾灸、中药+艾灸、穴位埋线、西药+针刺、西药+艾灸、针刺+中药、艾灸、针刺、假针刺、中药、西药。网状结果表明:从有效率上看,单纯针刺、针刺+西药、穴位埋线、中药+艾灸、西药+艾灸、艾灸、针刺+艾灸、假针刺均优于西药。结论:不同针刺方法在治疗IBS-D上优于西药,各类针刺疗法也互有优劣,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