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眼科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S)急性期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对26例(49只眼)VKHS急性期患者进行详细眼部检查,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结果 26例(49只眼)急性期患者FFA表现:造影早期36只眼视盘表面放射状毛细血管扩张、染料渗漏至后期呈强荧光;23只眼后极部及中周部脉络膜背景荧光呈斑点状充盈缺损或迟缓;8只眼放射状条形低荧光;42只眼后极部及中周部表现为多发性强荧光斑点,如墨汁样扩散并彼此融合,后期呈大小不等多湖状染料积存的高荧光.结论 VKHS具有选择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特点,FFA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早期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S)急性期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对26例(49只眼)VKHS急性期患者进行详细眼部检查,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结果 26例(49只眼)急性期患者FFA表现:造影早期36只眼视盘表面放射状毛细血管扩张、染料渗漏至后期呈强荧光;23只眼后极部及中周部脉络膜背景荧光呈斑点状充盈缺损或迟缓;8只眼放射状条形低荧光;42只眼后极部及中周部表现为多发性强荧光斑点,如墨汁样扩散并彼此融合,后期呈大小不等多湖状染料积存的高荧光.结论 VKHS具有选择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特点,FFA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早期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盲的第四大因素,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近年来,中医学与西医学对本病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专方专药、针刺治疗等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以激光光凝治疗、光动力学疗法、手术治疗、皮质激素类药物、抗VEGF药物、抗氧化性营养素及基因治疗等为主,故对中西医治疗本病的目前常用临床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及展望,以期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原田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对23例(40眼)原田病患者进行详细眼部检查,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结果23例(40眼)原田病患者中,急性期患者FFA:造影早期32眼视盘表面放射状毛细血管扩张、染料渗漏至后期呈强荧光;22眼后极部及中周部背景荧光呈斑点状充盈缺损或/及迟缓,7眼放射状条形低荧光;35眼眼底后极部及中周部表现为多发性强荧光斑点,如墨汁样扩散并彼此融合。结论VKH(原田病)具有选择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特点,FFA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早期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运动后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一氧化氮(NO)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8例男性健康志愿者,动态观察急性运动前以及运动后30 min、3 h、6 h、12 h和24 h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同时检测运动前后血浆NO水平的变化。 【结果】 急性运动后30 min,健康志愿者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上升至最高峰,运动后3 h已开始逐渐下降,运动后24 h回落至正常水平,这种变化与血浆NO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血浆NO水平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呈直线相关回归关系。【结论】 急性运动上调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维持时间较为短暂,可能与血浆NO水平的下降有关。提示需要长期运动锻炼以维持对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冷”超声乳化行透明晶状体摘出联合低或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对36例(68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透明晶状体“冷”超声乳化联合低或负度数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6个月,观察术后效果和屈光状态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大于或等于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0.5者42眼,术后矫正视力>0.5者54眼;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640~2600)·m-2,平均为(1890±210)·m-2;术后为(1540~2480)·m-2,平均为(1820±180)·m-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χ2=1.578)。随访中无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冷”超声乳化行透明晶状体摘出及折叠式低或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增视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Topcon 3D OCT-2000、与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这三种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对角膜正常者30例(60只眼)的中央厚度使用Pentacam、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A超进行分别连续3次测量,以评价该系统对角膜厚度测量的可重复性。进而选取70例(120只眼)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同样应用Pentacam、OCT和A超对角膜厚度进行分别连续3次测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 Pentacam、OCT和A超对60只正常角膜眼分别进行三次测量中,其组内相关系数( ICC)分别0.977、0.938和0.935,变异系数( C.V)分别为0.53%、0.88%和1.00%,对120只拟行LASIK手术的眼角膜测量中,Pentacam、Topcon 3D OCT和A超测量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55.5±23.2)μm、(551.5±25.5)μm和(545.6±27.1)μm,三者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中Pentacam与A超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好( r =0.924)。结论三种仪器测量的复测信度均很高,可重复性比较中,Pentacam最高,OCT次之,A超最低。 LASIK术前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中Pentacam测得的数据最厚,OCT次之,A 超最薄。三者仪器中使用Pentacam进行LASIK术前检查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眼前节数据,而OCT有较高的采集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黄斑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是 2 0世纪90年代研制出的非接触、无损害、高分辨率 (可达 10 μm)的活体组织切面显微检测系统 ,能对视网膜进行横断面扫描 ,对检测黄斑病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使用OCT对诊断为黄斑病的 85例共 92眼进行检查 ,总结各种黄斑病的OCT图像特征及其在黄斑病诊断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2年 7~ 12月 ,在我院经眼底镜、三面镜、眼底荧光造影等检查确诊有黄斑病的患者 85例 92眼 ,其中男 5 0例 5 2眼 ,女 35例 4 0眼 ;…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血管病致黄斑囊样水肿的氩激光治疗效果观察周宏健廖燕红关键词黄斑水肿,囊样/治疗视网膜疾病激光凝固术我院对视网膜血管病致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macularede-ma,CME)24例24只眼行氩激光治疗,并与23例23只眼CME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