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玉屏风散方名最早记载于《究原方》(原书已轶,其条文散见于《医方类聚》)或《仁存方》,现存最早玉屏风散方名并详细介绍的是《丹溪心法》,由防风、黄芪、白术三药组成,而其类方则最早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收录 [1] 。玉屏风者,即玉制或以玉为装饰的屏风摆件。据《说文解字》载:“玉,石之美,有五德。”也可从玉的五德论述其功效:用药平和,祛邪而不伤正,仁也;御邪于肌表,增益正气抗争,义也;建中扶正,益气固表,表里兼顾,智也;实腠理,驱外邪,勇也;药味虽少,配伍精妙,不枉加它药,洁也。玉屏风散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处方具有“廉、简、便、效”诸多优点,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先行者,现就玉屏风散制剂从药学实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各科疾病中的优势,并探讨其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穴位埋线数据库,对近40年来与穴位埋线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提取、统计分析。结果:①录入1075篇文献,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各科均有应用,尤其在内科中治疗病种最多,占所有病种的48.54%(50/103),以治疗胃脘痛为主,频次为102次,肥胖病频次为74次;其次是外科疾病,占所有病种的14.56%(15/103),以治疗腰腿痛为主,频次为79次;皮肤科以治疗牛皮癣为主,频次30次;五官科以治疗重睑术为主,频次为30次。②纳入的文献研究中,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埋线工具有多种,主要以改制的腰穿针为主,在线的选择上以不同型号羊肠线为多。③疗效分析显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尤其以外科和皮肤科最为突出,总有效率均达90%以上。结论:穴位埋线疗法主要优势病种是内科的胃脘痛、肥胖病、痫证、哮喘、腹痛、面瘫、便秘;外科的腰腿痛;皮肤科的牛皮癣和五官科的重睑术。  相似文献   
3.
穴位埋线疗法病谱初探(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适用病种,整理并分析穴位埋线疗法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经过对1971年—2011年6月发表的与穴位埋线疗法相关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有效信息等环节后,归纳总结穴位埋线疗法病谱。结果:穴位埋线疗法适用于103种疾病,涉及6个科属。内科最多,共50种,占总病谱的48.54%;其余依次是外科、五官科、妇科和皮肤科,分别为15种、12种、11种、11种;儿科最少,共4种。同时,按照"效能针灸等级病谱"的规则,初步对该疗法治疗的病种进行等级分类,获得穴位埋线疗法Ⅰ级病谱26种,Ⅱ级病谱30种,Ⅲ级病谱8种。结论:穴位埋线疗法临床运用广泛,病谱不断扩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适用病种,整理并分析穴位埋线疗法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经过对1971年-2011年6月发表的与穴位埋线疗法相关的临床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有效信息等环节后,归纳总结穴位埋线疗法病谱.结果:穴位埋线疗法适用于103种疾病,涉及6个科属.内科最多,共50种,占总病谱的48.54%;其余依次是外科、五官科、妇科和皮肤科,分别为15种、12种、11种、11种;儿科最少,共4种.同时,按照“效能针灸等级病谱”的规则,初步对该疗法治疗的病种进行等级分类,获得穴位埋线疗法Ⅰ级病谱26种,Ⅱ级病谱30种,Ⅲ级病谱8种.结论:穴位埋线疗法临床运用广泛,病谱不断扩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疗法效应特异性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穴位贴敷数据库,对近60年来穴位贴敷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穴位贴敷在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和应用规律。结果:从数据挖掘结果可以看出,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各科疾病均有使用。其中以内科疾病最多,涉及病种占疾病种类总数的35.92%(51/142),并以哮喘、咳嗽、腹痛为多;其次为儿科,涉及病种占病种总数的21.13%(30/142),并以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为多;外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19.01%(27/142),并以腰腿痛为最多;五官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9.86%(14/142),并以鼻渊最多;妇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7.04%(10/142),以经行腹痛为最多;皮肤科涉及病种占总数的7.04%(10/142),有蛇串疮等。贴敷用药多选用复方中药剂;药物制作以膏剂和糊剂为主;助渗剂使用较少;选穴以近部选穴为主;在临床各科疗效中以皮肤科痊愈率最高,其次为外科、妇科、儿科、内科、五官科,各科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应用于临床各科的142种疾病。优势病种为内科的哮喘、咳嗽、腹痛、面瘫、便秘;儿科的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外科的腰腿痛;五官科的鼻渊;妇科的经行腹痛。  相似文献   
6.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寒凝型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而生内寒,寒阻运化而致气血失和,进一步萌生痰湿或瘀血。针对寒凝型胸痹,李老提出"寒凝散之"的治疗原则,通过"外散""内温"二法使"寒凝"得以温化外散,使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文章总结了李老治疗寒凝型胸痹的常用中药药对:如温化散行之辛温药对:桂枝与麻黄、附子与细辛;清久寒郁遏体内而化之热,少佐辛寒药对:豆豉与栀子、石膏与知母;补益扶阳散寒之辛甘药对:人参与干姜、桂枝与甘草;调畅气机,化瘀祛寒之辛苦药对:生姜与枳实、干姜与黄连;走窜力强,驱寒止痛之辛香药对:沉香与丁香、乳香与没药等。  相似文献   
7.
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是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结合中医典籍及多年临床实践积累形成的一种"法随证改,证据脉变"的动态治疗观。介绍李教授对冠心病的辨证思路,其通过以脉诊为中心,首分虚实,全面动态地探寻病机,提出了"火郁发之,寒凝散之"的治法,并附医案说明。通过对李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探讨和病案分析,展现李教授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文献中火针刺法应用病种进行分析,以提出火针临床应用的适宜病种,为火针刺法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收集到的医籍、医案、期刊中报道的火针治疗疾病种类为样本数据,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计算频繁项集,运用自主研制的火针文献数据库平台,提取并归类总结相关内容信息,进行火针治疗应用病种规律挖掘。结果:期刊、医案、医籍文献中火针治疗共涉及6个疾病科属,外科疾病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287次(占49.83%)、235次(占48.96%)、154次(占41.73%),其次为皮肤科疾病共出现360次,内科疾病共出现276次。期刊文献中涉及火针治疗的115种疾病,以治疗痹症、蛇串疮较多见,分别出现115次和46次;火针治疗疾病总有效率为:儿科99.46%、五官科98.65%、外科97.32%、皮肤科96.66%、妇科96.34%、内科93.95%。医案文献中涉及97种疾病,除痹症、蛇串疮外,疣目较多见。医籍文献中涉及了94种疾病,内科病种最多,为32个。结论: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火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中并取得较佳疗效,较多应用于外科(以骨伤科和普通外科为主)、内科(以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为主)、皮肤科等疾病中,五官科、妇科、儿科的疾病也会用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