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姚雪婷 《河北医学》2014,(12):2035-2038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患者主动脉顺应性中的MRI 检测的临床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随机选取30例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高血压组,另计算机检索随机选取30例同时期与我院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给予两组患者MRI检测,测量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有效率,并计算主动脉顺应性的相关参数。结果:高血压组患者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70.00%),高血压组患者的血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顺应性的相关检测中,MRI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准确可靠,值得临床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面制食品中铝含量监测及人群暴露量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广西而制食品中铝污染的水平,并评估居民铝的暴露量情况,为今后开展监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08年从广西7个食品污染物监测点的超市、饭店、集贸市场及食品摊点等采集市售面包、馒头、油炸食品等6类面制食品共236份,按照国家标准GB/T5009.182-2003<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方法检测面制食品中铝的含量.根据2002年广西居民膳食营养调查中面及其制品的摄入量,结合面制食品中铝含量的结果,进行居民面制食品中铝的暴露量评估. 结果面制食品中铝的均值为152.05 mg/kg,不同种类面制食品中铝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生产来源的面制食品中铝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馒头、油炸食品中铝的超标率分别为39.06%和59.04%.居民每日通过面制食品摄入的铝量为3.62 mg,比WHO/FAO的ADI值(60 mg/d)低. 结论部分面制食品中的铝含量超标较严重,居民由面制食品摄入的铝量虽然低于ADI值,但需要加强面制食品的监督管理,以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06起,中毒人数7423例,死亡106例,年均发病率为1.96/10万,病死率为1.43%,平均中毒规模为24.26人/起。报告中毒事件高峰在6月和9月,死亡人数以5月、9月最多。致病因素依次为微生物类112起,有毒动植物类98起,不明原因54起,化学性42起。家庭和集体食堂为高发场所。毒蘑菇、酵米面、自制药酒是导致食物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广西报告食物中毒事件中,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农村家庭、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防制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宣教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锰致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原代培养后随机分为空白组、牛磺酸组、低、中、高剂量锰组、牛磺酸+低、中、高剂量锰组,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流式细胞仪定量凋亡率和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LDH活力低、中、高剂量锰组分别为(1 048.063 0±55.459 8)、(1 004.1233±65.339 4)、(1 405.303 3±163.311 5)U/L,明显高于空白组(895.203 3±53.228 6) U/L(F=31.802,P<0.001),牛磺酸+低剂量锰组(834.595 0±173.445 5)U/L明显低于低剂量锰组(1 048.063±55.459 8) U/L(t=2.871,P=0.017);神经元凋亡率中、高剂量锰组分别为(44.6±4.0)%和(57.7±6.2)%,均明显高于空白组(17.5±2.5)% (F=159.05,P<0.001),牛磺酸+中剂量锰组(34.6±6.4)%明显低于中剂量锰组(44.6±4.0)%(t=3.813,P=0.019),牛磺酸+高剂量锰组(28.9±13.2)%明显低于高剂量锰组(57.7±6.2)%(t=3.709,P=0.021);电镜下观察,锰组神经元呈凋亡和坏死的形态学改变,牛磺酸+锰组与其比较有所改善.结论 锰在体外可剂量依赖性引起海马神经元死亡,牛磺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锰的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西农户自种食大米总硒含量水平,为政府发展富硒农业,研究食用不同富硒大米人群与健康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14个设区的市所辖县(市、区)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每个县选取8~12个村屯,每个村屯采集3户农民自种食稻米共3445份。以 GB 5009.93—2010方法检测硒含量,根据 GB/T 22499—2008《富硒稻谷》大米硒含量大于0.04 mg/kg评为富硒大米,分析广西大米硒含量水平和趋势分布。结果广西设区的14个市,以县为单位的农户家大米样品,检出富硒大米以县为单位覆盖面达到97.03%(98/101),大米总硒含量范围为0~0.888mg/kg,平均含量为0.04 mg/kg。大米富硒率为40.26%(1387/3445),最高的为来宾市,其平均含量为0.063mg/kg,最低的是贺州市,富硒大米分布呈桂中、桂西北局部较高,桂东北和桂西南部偏低的现象。结论广西农田土壤硒含量丰富,村民自产大米样品硒含量平均值达到国家富硒大米水平,为政府发展、挖掘广西富硒大米等富硒农业,进一步开展富硒暴露人群与健康关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了解广西学校学生餐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从广西7个市和19个县的幼儿园和大中小学采集统一供应的早餐和午餐样品520份,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沙门菌检验.结果 学生餐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15.54%,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9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0.19%,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0.76%,未检出沙门菌;市级和县级学生餐食品的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3.51%和14.29%;早餐和午餐的检出率分别为10.12%和15.63%;第一季度无致病菌,第二、三季度的致病菌检出率(15.55%和18.55%)均高于第四季度(8.63%).结论 广西学生餐存在不同程度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在重点季度加强学生餐食品安全监管,防止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广西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46起,累计发病5492人,死亡58人,年平均发病率为1.66/10万。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和发病数最多,分别占48.53%(132/272)、70.45%(3197/4538), 以沙门菌为主(23.48%,31/132);有毒植物导致死亡人数最多,占66.67%(36/54),以钩吻碱(21人)和毒蘑菇(11人)死亡构成较大。。结论 加大对微生物污染和有毒植物中毒的科普宣传,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减少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所致肠上皮细胞磷脂的变化,探讨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8 Gy X射线照射组和12 Gy X射线照射组。分别在照射后6和24 h,提取IEC-6细胞磷脂,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测定辐射所致细胞磷脂的变化。结果 辐射后6 h,8 Gy照射组细胞磷脂未发生显著变化;12 Gy照射组细胞磷脂变化明显,其中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肌醇(PI)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 PC)均显著性上调(F=5.37、9.60、9.88,P<0.05)。而照射后24 h,两个辐射剂量组中多种磷脂酰乙醇胺(PE)和PG分子显著下调(F=5.15~99.77,P<0.05),12 Gy照射组中多种神经鞘磷脂(SM)显著上调(F=4.35~7.92,P<0.05)。结论 电离辐射可导致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磷脂代谢紊乱,其紊乱程度与辐射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2008年广西铅锌矿区周边农村环境铅污染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2008年广西铅锌矿区周边农村铅污染现状.方法 于2008年8至12月,采集分布于3条河流流域(涉及6个铅锌锡矿开采、冶炼区)的4县28村的食用农作物(大米101份、稻谷30份、蔬菜等59份)190份、家禽肉及内脏45份、鱼5份、地表水(河水、灌溉水、稻田水)27份、地下水12份、生活饮用水末梢水13份、耕种土壤样品29份检测铅含量,对人群开展膳食铅摄人调查.结果 食用农作物53.68%(102/190)铅含量超标,以大米(47.52%)、叶菜(100%)超标严重;鸡蛋5份、花生2份、鲜玉米13份铅含量未超标;36%(18/50)的禽肉及内脏铅超标,以肝、肠铅含量较高.村民仅通过进食大米、蔬菜其每周铅摄入量已达4.55 mg,超出耐受量0.52倍.结论 本次调查区域的村民主要通过进食受铅污染的大米、蔬菜及家禽等动植物食品摄人铅,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当地的铅污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environmental lead pollution status of rural areas around the mining area in Guangxi,2008.Methods From August to December,2008,th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28 villages of 4 counties,which were located in basin of three rivers and their tributaries.Six lead-zinc-tin mines were situated in the investigated area.The loc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including 101 rice samples,30 paddy samples,59 vegetable samples and 45 samples of meat,viscera of poultry,5 fish samples,and 27 surface water samples,12 ground water samples,13 drinking water samples,29 crepland soil samples.The lead content of them were determined.the dietary survey on lead intake was performed among the residents living near the mining area also.Results 53.68%(102,190)of the crop samples revealed higher lead contents,which were over the standard limit,especially for rice(47.52%)and leafy vegetables(100%).The lead contents for five eggs samples,two peanuts samples and thirteen fresh corns were qualified.36%(102/190)of the samples of meat and viscera of poultry revealed higher lead contents,which were over the standard limit.especially for liver and chicken intestine.The lead intake only threugh rice and vegetables reached 4.55 mg in one week.which was over the tolerance dose by 0.52 times.Conclusion The lead intake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near the lead-zinc mining area are mainly from crop and vegetables and poultry.Environmental lead pollution is serious in the investigated area and must be controlled as possible as early.  相似文献   
10.
更正启事     
本人发表于《应用预防医学》2019年第25卷第6期第520-522页《肉类食品沙门菌污染食源性疾病研究进展》的论文,提到“目前,我国没有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也没有组织相关专家参与风险评估工作,因此监管部门、风险评估专家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不仅要独立工作,还要加强交流”。鉴于该表述欠恰当,现将其更正为“我国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即正式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各地也陆续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是我国首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机构,各相关部门也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共享机制”。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