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进一步研究不同亚型不同品牌基因工程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方法 采用微量细胞病变 (CPE)抑制法进行抗病毒试验。结果 不同品牌IFNα2a或IFNα2b5 0 0、5 0、5IU/ml在Vero细胞上分别可抗 10 0 0、10 0、10TCID50 的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细胞 ;5 0 0、5 0、5IU/mlIFNα1b或IFNα1b突变体 ,在Vero细胞上分别也可抗8、4、2TCID50 的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细胞。结论 进口和国产不同品牌的IFNα2a或IFNα2b对上述 2种病毒具有同等抗病毒作用。IFNα1b突变体抗病毒效果和IFNα1b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2受体(IL-2R)、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降钙素原(PCT)的检测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1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和14例对照组血清中IL-1、IL-2R、IL-6、IL-8、IL-10、TNF-α和PCT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组血清中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IL-1 IL-2R、IL-6、IL-8、IL-10和PCT等五个细胞因子的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组血清中TNF-α等六个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与有否空洞无关(P0.05)。结论血清TNF-α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可作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感染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苏州市结核病耐多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苏州市地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结核病患者耐多药情况.方法 对2008年9月~2011年5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就诊的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分离株进行菌型鉴定后,用药敏罗氏培养基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结核病患者的耐多药情况.结果 苏州市地区近三年期结核病耐多药发生率总体为10.5%,2010年及2011年度耐多药发生率(18.2%)显著高于2008及2009年度(x2 =19.9,P<0.01),且复治组耐多药发生率显著高于初治组(x2 =70.5,P<0.01).结论 苏州大学传染病医院收治的结核病耐多药率呈上升趋势,且复治组高于初治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吴江市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简称涂阳)患者分离分枝杆菌的种类及耐药状况,为今后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鲜痰涂阳性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比较不同菌种及初治与复治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性。结果纳入研究的分枝杆菌共103株,其中有13株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其耐药率为100.00%,耐多药率为84.62%;结核分枝杆菌90株,其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81株(90.00%)。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为35.56%,耐多药率为14.44%。70例初治涂阳结核患者中,耐药14例,耐药率为20.00%,耐多药率为4.28%(3/70);20例复治涂阳结核患者中,耐药18例,耐药率为90.00%,耐多药率为50.00%(10/20)。结论该市涂阳患者分离菌株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主;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非常高。复治涂阳结核患者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耐多药率较初治结核患者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大鼠Smad3基因小干扰RNA的表达质粒,为肝纤维化RNAi介导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利用互联网资源针对Smad3基因设计并合成三条可能的小干扰RNA,脂质体瞬时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RT-PCR检测Smad3基因的表达情况。然后将这三条小干扰RNA插入到RNA干扰载体pRNAT-U6.1/Neo中,构建成三条干扰载体并测序。结果 RT-PCR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Smad3基因的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结论重组质粒pRNAT-SiSmad3的成功构建,为后续的Smad3基因下调实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有一部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临床可无症状,为探讨其原因,本文分析1987~1996年收治的1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20~72岁,平均51岁.均在各种体检时被发现肺部病灶。X线脑片表现多数为右上或左上肺小片状模糊阴影,其中6例病灶发生于右下或左下肺,另有2例表现为右上肺致密阴影,提示干酪性肺炎.11例PPO试验结果硬结均>15mm,提示有结核菌感染.6例痰集菌阳性,3例痰结核菌培养阳性。有6例患者曾作纤支镜检查:局部支气管粘膜可见充血水肿,有的支气管轻度扭曲,支气管开口狭窄,局部粘膜组织病理检查提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T辅助(Th)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30名健康人外周血DCs亚群(DC1和DC2)与Th细胞亚群(Th1和Th2)按疾病分组进行检测。结果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DC1、Th1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h2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DC2含量在这3个病程中有下降趋势,前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粟粒型肺结核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粟粒型肺结核与浸润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Th1含量明显低于肺结核组(P〈0.05),Th2含量明显高于肺结核组(P〈0.05)。15例重度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化疗与微卡治疗3个月后,DC1、DC2、Th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Th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DC1、DC2表达水平调控着Th0向Th1、Th2分化,Th1、Th2的分化也间接地负反馈调节DC1、DC2表达,维持这种平衡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酶联免疫斑点法在快速诊断活动性肺结核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在临床快速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SPOT.TB试剂盒对36例明确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的初治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中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同时对26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做结核菌素(PPD)试验。结果在36例活动性肺结核初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中,T-SPOT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0.6%与6.7%,此技术用于诊断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3.5%,阴性预测值为80.0%。在26例同时做PPD试验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T-SPOT检测的阳性率略高于PPD试验(80.6%vs61.5%),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免疫斑点法是一种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结核感染的技术,在活动性肺结核病的快速诊断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MxA基因在Ⅰ型干扰素(IFNα/β)或病毒诱导下可表达具广谱抗病毒作用的Mx蛋白(小鼠为Mx_1,人类为MxA),并介绍了MxA蛋白的抗病毒谱及其机理,论述了MxA表达与病毒感染性疾病(HIV-Ⅰ HBV HCV等)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以及在判定IFN疗效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407例肺结核病菌阳患者原发耐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耐药性的监测是结核病流行病学和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也是临床制定结核病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为了解苏州地区结核杆菌原发耐药性及发展趋势。我们对 1998~ 2 0 0 2年住院的 4 0 7例菌阳患者进行了耐药情况分析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对象本组 4 0 7例初治菌阳肺结核病患者 ,包括从未抗结核治疗过及抗结核治疗少于 30日的患者。其中男 32 6例 ,女 81例 ;年龄 2 0~ 82岁 ,平均 4 2岁 ;病程 1周~ 3年。2 .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系统治疗前以 BACTEC法检测 ,按标准判断结果。各药最低耐药标准为 INH0 .2 ug/ ml,SM6ug/ ml,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