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的诊治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IVF-ET周期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表现、治疗方式及妊娠结局等。结果(1)本研究50例患者中10例(20.0%)无明显症状,16例(32.0%)表现阴道流血,13例(26.0%)出现下腹痛或腹胀,11例(22.0%)出现阴道流血伴下腹痛或腹胀。(2)治疗探查发现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2例,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壶腹部妊娠34例,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峡部妊娠4例。(3)50例患者均通过阴道超声初步诊断,异位妊娠超声表现包括1例妊娠囊、5例卵黄囊、6例胚芽、16例心管搏动、22例附件区混合性包块。(4)39例腹腔镜手术中31例宫内妊娠存活,随访妊娠结局为2例早产,24例足月活产,5例继续妊娠;8例终止妊娠(7例流产、1例畸形引产)。7例开腹手术中3例宫内妊娠足月活产,4例流产。4例介入治疗后宫内妊娠1例早产、2例足月活产、1例流产。治疗后宫内妊娠总存活率为74.0%(37/50)。随访足月及早产婴儿健康状况良好,未发现先天畸形。(5)比较不同输卵管部位(间质部组、壶腹部组、峡部组)异位妊娠治疗后的宫内妊娠结局,3组间宫内妊娠存活率、早产率、终止妊娠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除1例因胎儿畸形引产外,将剩余患者根据治疗后是否流产分为流产组(n=12)与宫内妊娠存活组(n=37),分析两组妊娠结局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超声表现、治疗时孕周与妊娠结局有统计学相关(P<0.05),而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孕次、产次、盆腔病变史、输卵管手术史、移植胚胎类型、临床症状、宫外包块平均直径、异位妊娠部位及治疗方式并不显著影响妊娠结局(P>0.05)。结论阴道超声对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孕早期尽早检查可以排除合并的异位妊娠对宫内妊娠的影响,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肝癌患者七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成像所得到的灌注伪彩图、灌注参数及辐射剂量,探讨七期增强CT评估肝癌血流灌注特性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肝癌患者行25期CT灌注扫描,将得到的图像导入后处理工作站,获得各灌注参数的伪彩图并测量肿瘤区、肿瘤活性区及相对正常肝实质区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 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 HPI),同时记录扫描辐射剂量;选取25期CT灌注图像中的7期导入CT Kinetics后处理软件,得到相应的灌注伪彩图及肿瘤区、肿瘤活性区、相对正常肝实质区的灌注参数,并计算辐射剂量。比较七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成像灌注伪彩图质量评分的差异,探究七期增强CT扫描及常规CT灌注成像中肿瘤区、肿瘤活性区及相对正常肝实质区各灌注参数的相关性,并比较七期增强CT扫描与常规CT灌注成像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1)七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各灌注参数伪彩图所得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七期增强CT与常规CT灌注在肿瘤区及肿瘤活性区的HAP、PVP、HPI相关性较好;相对正常肝实质区的HAP、PVP、HPI有一定的相关性;3)七期增强CT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CT灌注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期增强CT扫描可以模拟常规25期CT灌注评价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VX2肝癌兔CT增强5期扫描,探讨模拟常规25期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20排容积CT对38只兔VX2肝癌模型进行肝脏灌注扫描,从常规25期图像中依据时间密度曲线(TDC)选取5期增强图像(平扫、动脉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并利用后处理软件分别获得其灌注参数的伪彩图,包括动脉血流量(AF)、门静脉血流量(PF)、肝脏灌注分数(PI),并分别记录其辐射剂量。比较正常肝实质及肿瘤活性区5期增强CT与常规25期灌注各参数之间的一致性;比较5期增强CT及常规25期灌注图像上正常肝实质、肿瘤活性病灶间灌注参数的差异;评价常规25期灌注和5期增强CT的灌注参数分别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结果 1)对于正常肝实质及肿瘤活性组织,5期增强CT与常规25期CT灌注各参数之间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正常肝实质AF、PF、PI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依次为0.7798、0.5795、0.8371,肿瘤活性区AF、PF、PI的ICC值依次为0.5346、0.8475、0.7275);2)常规25期灌注及5期增强的正常肝实质与肿瘤活性区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VD与25期灌注参数的相关系数(r)依次为AF(0.4969)、PF(-0.7890)、PI(0.8946);MVD与5期增强灌注参数的r值依次为AF(0.4058)、PF(-0.7143)、PI(0.9690);4)5期增强CT辐射剂量明显低于25期CT灌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期增强CT对正常肝实质及肿瘤活性区灌注评估结果与常规25期CT灌注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5期CT灌注可大致模拟常规25期CT灌注,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5期CT灌注结果与MVD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妇炎康胶囊联合阿奇霉素对盆腔炎患者炎症因子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琼海市中医院妇产科收治的74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予妇炎康胶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TNF-α、IL-1β、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TGF-β1值较治疗后升高,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SH、E2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炎康胶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盆腔炎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不影响性激素水平,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胎活产新生儿体重分布及相关因素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汉中市南郑县人民医院产科孕妇分娩的单胎新生儿体重进行分析,记录新生儿体重及孕妇年龄、孕周、职业、居住地理位置,以及不同年度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收住孕32+2~43+6周孕妇9643例,新生儿体重分布在600~5100g,平均体重(3218.69±415.02)g,体重随孕周而增加(F=147.444,P<0.001)。26~35岁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较重,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42,P<0.001)。男性新生儿体重明显重于女性(F=13.985),平川丘陵居住的孕妇新生儿体重较山区重(F=12.387),2~3产次出生的新生儿较1、4产次重(F=32.868),均P<0.001,农民与职工孕妇的新生儿体重相近( P>0.05)。孕32+2~43+6周、孕36~41+6周、孕38~41+6周的新生儿出生体重10年内各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2.966、3.323、3.225,均P<0.05)。结论新生儿体重与性别、孕妇居住地理位置、产次、孕周、年龄有关,与职业无关,新生儿体重有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单位职工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简称三高)的患病情况以及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疾病的早期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综合2007、2009和2011年某单位职工3次健康检查报告,分析三高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及年度变化趋势.结果 三高疾病的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0~ 69岁三高疾病的相对危险性较大;3次健康检查均参加的男性职工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检出率2011年明显高于2007年,而高血糖的检出率2011年低于2007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次健康检查均参加的女性职工高血压的检出率2011年明显高于20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血脂、高血糖的检出率2011年与2007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高疾病的患病情况不容忽视,在定期组织全面的健康检查的同时,应做好健康检查后的健康咨询、健康指导,为健康检查人群制定行之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提高其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卢玉婷  卢斋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28-1630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者治疗前、后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正常体检妇女1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加用川芎嗪注射液,连续用药12周,观察不良反应及血清E2水平。采用正常对照组体检时、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空腹抽血5mL,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VEGF。结果:观察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患者痛经、闭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使血清E2保持在卵泡期水平,副作用少。治疗后两组VEGF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患者比单用米非司酮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且不出现雌激素缺乏症状,停药后排卵功能恢复快,月经复潮时间短,有利于早日受孕,VEGF水平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卢玉婷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3,9(3):175-175,177
胎膜早破(PROM)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婴的安全,主要危险为早产及围产期感染。为减少早产的威胁,需竭力延长胎龄,促胎肺成熟,以获得可存活的婴儿,但随着潜伏期的延长,又使母亲增加上行感染的机会。为预防感染,最根本的处理原则是尽早终止妊娠。因此,处理PROM,特别是早产胎膜早破(PPROM)应引起产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根据不同孕周制定处理原则一般根据末次月经来确定孕周,不同孕周的PROM其处理原则不尽相同。如PROM发生在36周以后,因胎儿已经成熟,为预防感染,原则上应尽快终止妊娠,破膜后12~24h仍不临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CT和MRI特征,探讨其对于IPM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IPM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将70例IPMN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筛选分析与鉴别IPMN良恶性相关的临床与影像特征,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对良恶性IPMN的鉴别诊断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70例中,良性组43例,恶性组27例。统计分析显示DWI弥散受限、CA199升高、主胰管径≥10 mm、病灶直径≥3 cm、肿瘤含实性成分、壁结节≥5 mm、肿瘤分型(主胰管型和分支胰管型)在良恶性IPMN中的分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显示ADC值、主胰管径、病灶直径鉴别良恶性IPMN的AUC分别为0.866、0.716、0.708(P<0.05),最佳界值为2.61×10-3 mm2/s、10.5 mm、3.05 cm;弥散受限、CA199升高、实性成分鉴别良恶性IPMN的AUC分别为0.788、0.759、0.650。联合使用上述征象鉴别良恶性IPMN的AUC为0.964(P<0.001),灵敏度为91.7%,特异性为90.9%。结论影像学检查对IPMN的诊断、分型及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多征象综合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