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缓慢下蹲式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及肌强直的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平行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缓慢下蹲式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训练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临床痉挛指数量表(CSI)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帕金森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缓慢下蹲式训练可改善其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圆形头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圆形头痛的认识和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总结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等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诊治的21例N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21例病例中男9例,女12例,年龄18~63(37±12)岁,病史7 d至30年,疼痛部位:顶部7例,颞部6例,枕部8例,颢顶交界1例;头痛在头部左侧10例、右侧9例、枕部中央1例、顶部中央1例,1例患者同时在左枕部和颞顶交界处两处疼痛.13例患者头痛区域为直径0.6~5 cm的圆形,8例患者头痛区域为直径(1~2)cm×(1.5~3)cm的椭圆形.疼痛性质为针刺样痛6例、锐痛3例、搏动性痛3例、挤压性痛1例、胀痛5例、隐痛3例;3例采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进行神经阻滞治疗,1例获得30h缓解,2例无效,1例在用阿米替林和帕罗西汀治疗无效后用针灸治疗获得缓解,1例用卡马两平和阿米替林连续治疗3个月疼痛逐渐减轻直至最后消失,8例用阿米替林和吲哚美辛或布罗芬治疗疼痛消失,1例用沙格雷酯和阿米替林治疗后疼痛消失,2例用阿米替林和吲哚美辛治疗无效,1例服用尼莫地平头痛消失,4例未治疗,3例失访.结论 NH并不是十分少见的头痛类型;阿米替林与吲哚美辛、布罗芬或卡马西平合用和针灸治疗可能对部分NH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的变化,探讨脑梗死不同时期ADC值相对应的脑水肿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脑梗死并行磁共振DWI检查的病例269例,采集脑梗死后超早期(≤6h)、急性期(6~24h)、坏死期(24~48h)、软化期(48h~3w)ADC值变化,并将脑梗死患者按前后循环、灰白质观察及分析各组ADC值的差别.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DWI图像均为高信号,而ADC图为低信号.超早期病灶侧ADC均值为(0.524±0.080),急性期为(0.401±0.081),坏死期为(0.369±0.084)[较急性期下降(P<0.001)],软化期为(0.524±0.100)[较坏死期上升(P<0.001)],ADC值由高到低再逐渐升高,呈“U”型变化.白质病灶侧ADC均值较灰质降低[(0.432±0.103) vs.(0.455±0.126),P<0.05];前循环病灶侧ADC均值较后循环降低[(0.431±0.117)vs.(0.479±0.095),P<0.01].结论 ADC值可用于预判脑梗死细胞水肿的类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的梗死面积和部位的变化,并探讨其与OSAS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治疗并完成睡眠多导监测的6h~3w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神经影像学检查分为:前循环梗死组(n=146)和后循环梗死组(n=54),大面积(≥5 cm) 47例、非大面积(2~5cm及<2 cm)153例,并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2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单纯脑梗死组(n=89)及脑梗死合并OSAS组(n=111).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情况、脑梗死部位、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睡眠参数方而的检测,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单纯脑梗死组其梗死部位在前循环的有63例(70.8%),脑梗死合并轻度OSAS梗死部位在前循环的有40例(80.0%),合并中度OSAS梗死部位在前循环的有25例(75.8%),合并重度OSAS梗死部位在前循环的有18例(64.3%),四组前后循环中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大面积梗死脑梗死组及脑梗死合并OSAS组分别为20例(22.5%)、27例(24.3%),非大面积梗死脑梗死组及脑梗死合并OSAS组分别为69例(77.5%)、84例(7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脑梗死的部位、面积与OSAS的严重程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持续性偏侧头痛的临床特点, 提高对持续性偏侧头痛的认识和治疗效果.方法 按照国际头痛学会2004年制定的国际头痛疾患分类诊断标准收集病例.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尺度数字分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分析12例持续性偏侧头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12例病例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20~73岁.在头痛基础期疼痛程度评分为(3.75±0.87)分,疼痛加剧期为(9.08±1.08)分;12个患者在疼痛恶化期均具有同侧下列部分或全部三叉自主神经症状:流泪、球结膜充血、流涕、鼻塞.全部病例均使用了吲哚美辛口服治疗,全部有效;5例使用维拉帕米预防治疗,3例有效,2例无效;3例使用了托吡酯预防治疗,2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后9例头痛发作完全停止,3例恶化次数减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应提高对持续性偏侧头痛的认识,首选吲哚美辛治疗,维拉帕米或托吡酯可作为预防治疗的选择,以提高长期治疗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急性脊髓炎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以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4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组,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观察组(20例)和采用地塞米松常规治疗的对照组(20例),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脊髓炎患者实施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上腺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加强对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2008年至2015年诊断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结果 25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中,均为男性;表现为进行性听力、视力和智能减退、行为异常、运动障碍或皮肤变黑;MR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顶、枕、颞白质对称性脱髓鞘改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5例;VLCFA测定:血浆C22:0、C24:0、C26:0、C26:0/C22:0、C24:0/C22:0水平明显升高5例;ABCD1基因突变1例.结论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儿童期起病的进行性听力、视力障碍和智能减退等.MRI改变和血浆VLCFA水平的升高及基因突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年3月至2013年1月经我院临床确诊为中毒性脑病患者共2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磁共振(MRI)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8例中毒性脑病患者头部磁共振均表现是白质、深部核团和灰质的长T1长T2信号.其中13例急性中毒性脑病MR均表现为病灶T1像强化,提示存在血管源性水肿,而DWI序列的高信号提示细胞毒性水肿;28例患者中,13例影像学表现为正效应(脑水肿),临床表现10例以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为首发症状(76.9%),8例表现为癫痫发作(61.5%).经脱水和激素治疗后,11例临床治愈(84.6%),2例因治疗时间短及停药早而导致死亡(15.4%).15例影像学表现为负效应(脑萎缩),有11例以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73.3%),8例以肢体震颤、走路不稳为首发症状(53.3%).经治疗临床治愈率达100%.结论 不同原因的中毒性脑病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且存在细胞内外水肿,治疗上应早期、长程、足量使用脱水及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使用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和对照组(单独使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各38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中复发5例,复发率13.16%,对照组中复发8例,复发率21.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进一步降低,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三七皂甙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效果比使用阿司匹林的效果明显,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进一步降低,随访患者复发少,预防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质疏松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MSE量表评分追踪观察95例脑梗死患者,其中认知障碍组27例,无认知障碍组68例。结果经Logistic回归发现白质疏松(OR=3.444.95%CI=[1.137-10.425])和脑梗死史(OR=3.254,95%CI=[1.180-8.975])是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初期白质疏松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白质疏松组,在发病1个月及3个月时的MMSE评分差值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在6个月及以后的评分中2组评分差值存在差异,白质疏松组的MMSE评分差值明显小于非白质疏松组,且白质疏松组MMSE评分下降。结论白质疏松和脑梗死史是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质疏松在脑梗死后会加重患者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