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该文探索使用清开灵注射液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用药特征。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全国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HIS系统收录的1998—2011年住院病例,提取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青少年患者615例。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355例)多于女性患者(243例);患者年龄14岁以下最多,平均年龄为9.40岁;住院天数以4~7 d居多;患者多集中于儿科,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以门诊方式入院居多(451例,75.54%);有中医辨证信息的患者中,主要有痰湿内阻证(38.46%)、肝气郁结(15.38%)、气阴两虚证(11.54%)、阳气虚衰证(11.54%)等;患者入院率最多的节气为小寒(13.01%)。临床联合2种化药时,最常联合头孢注射液+维生素C组合(支持度为24.60%);联合2种中药时,最常联合双黄连+感冒清热颗粒组合(支持度4.065%);联合3种化药时,最常联合氯化钾注射液+头孢注射液+维生素C组合(支持度15.93%);联合3种中药时,最常联合双黄连+云南白药+感冒清热颗粒组合(支持度1.138%)。清开灵注射液在青少年患者中亦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患者诊断及使用方法基本符合药品说明书,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节气特点与中医证候高度一致,清开灵注射液联合用药以化药为主,也兼顾使用中药,联合用药比较合理。基于HIS真实世界的研究结果为清开灵注射液在青少年患者中规范用药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老年患者疾病特征及联合用药情况。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HIS数据仓库,提取65岁以上老年患者,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人口学信息、西医诊断、中医诊断、用药信息等,对中药联合用药、西药联合用药以及中西药联合用药特点进行讨论与总结。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 0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65~75岁,平均74岁;主要分布在神经科、呼吸科、皮肤科、肿瘤科、消化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急诊科、针灸科等,其中神经科患者最多;以门诊方式入院居多,共2922例,占79. 58%,在"一般""急""危"各个病情阶段都有所应用;最常合并的疾病为高血压(1148例,30. 46%)、缺血性脑血管病(927例,24. 60%)、上呼吸道感染病(886例,22. 45%)、糖尿病(602例,15. 97%)、恶性肿瘤(495例,13. 13%)、肺炎(379例,10. 06%);中医辨证主要为痰湿内阻证(199例,28. 72%)、阳气虚衰证(133例,19. 19%)、气阴两虚证(91例,13. 13%)、肝气郁结证(65例,10. 68%);患者入院率排前3位的节气为冬至(232例,6. 16%)、小寒(218例,5. 78%)、立夏(173例,4. 59%)。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老年患者联合两种西药使用时,临床最常联合用药为维生素C+头孢注射液组合(支持度34. 2);联合两种中药使用时,最常联合用药为感冒清热颗粒+鲜竹沥口服液组合(支持度6. 9);联合3种西药使用时,最常联合用药为注射用头孢注射液+胰岛素+维生素C组合(支持度22. 0);联合3种中药使用时,最常联合用药为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鲜竹沥口服液(支持度1. 72)。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主要使用于神经科、呼吸科等;老年患者常合并的疾病为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上呼吸道感染病等;中医证候中以痰湿内阻、阳气虚衰最为常见。中医、西医联合用药最常见的都是为了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这是由老年人的生理特性肝肾虚损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分析真实世界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白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因子异常患者的联合用药特征。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来自全国16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医疗电子数据仓库,提取其中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白细胞异常患者,进行基本信息、中西医诊断信息、医嘱信息、实验室检查信息的分析,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真实世界中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反应蛋白、白细胞等指标升高患者临床用药规律及联合用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联用1种西药、中药时,联合用药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维生素C(159例,占74.30%)、痰热清注射液(71例,占33.18%),联合2种中药时频次最高的是血栓通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支持度10.75%);治疗白细胞异常患者,联合1种西药、中药时联合用药频率最高的分别是维生素C(596例,占56.02%)、感冒清热颗粒(247例,占23.21%),联合2种中药时频次最高的是双黄连+感冒清热颗粒(支持度5.26%),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和白细胞异常患者中,从药理作用角度看,西药中,与抗生素类、营养支持剂联合用药最为多见。可见,清开灵注射液治疗C反应蛋白、白细胞等炎症指标升高的患者,多与抗生素类药物联合用药,达到药效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贾程辉  张寅  谢雁鸣  魏戌  银河  凤博  庄严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555-2560
探讨真实世界中四肢骨折的临床用药情况,为肢体骨折合理用药提供临床借鉴。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48 398例四肢骨折患者(2001—2011年)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中西药基本用药情况进行描述,采用关联规则对中西药常用药物组合进行关联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纳入病例中男性与女性比为1.83∶1,年龄分段中18~44岁发生四肢骨折患者最多。关联分析显示西药使用频率高于中药,临床医嘱用药统计最常用的中药为鹿瓜多肽、七叶皂苷钠注射液,最常使用的中药类型为活血化瘀药、强筋壮骨药。西药抗生素和活血化瘀中药或者强筋壮骨药联合使用频率最高。基于现有数据分析发现四肢骨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患者较多,中西药常见的联合用药情况为抗生素+活血化瘀药/强筋壮骨药。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广泛开展前瞻性的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药或中西药联用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的用药特征。方法收集全国16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住院患者信息,参照集成数据仓库构建模式,整合为清开灵注射液HIS数据仓库,对使用过清开灵注射液的12385例患者的基本信息、住院信息、诊断及中医辨证、合并用药等信息进行描述分析,并与药品说明书进行对比。结果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患者中以45~65岁最多,占35.14%;入院时急、危症患者占42.65%;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患者发病和死亡发生率最高的节气前两位是冬至和小寒;符合药品说明书西医诊断的患者占36.84%;符合药品说明书的中医主证占42.35%;49.64%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患者单次剂量是30~40 ml。结论清开灵注射液的使用患者以中老年居多,临床中存在未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及适应症使用情况,普遍存在联合用药现象但可能存在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疑似清开灵注射液致肾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索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后出现肾功能异常的高危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构建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医疗电子数据仓库,提取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后疑似出现肾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SOMTE抽样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挖掘分析。结果:使用清开灵注射液的患者患肝硬化或伴有电解质紊乱,或合并使用胸腺肽、硝苯地平、胰岛素时疑似易导致肾功能异常。结论:清开灵注射液与上述疑似危险因素联合使用时应加强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本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开展机制探索与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真实世界中医证候特征,为胃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及转归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大型集成数据仓库电子医疗数据,对第一诊断为"胃恶性肿瘤"且治疗结局为"死亡"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中医证候分布等数据进行基于频数和频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数据涉及384例患者,以男性、体力劳动者、中老年人为主。中医证型以脾胃虚损最为多见,其余证型有瘀毒内阻、气阴两虚、肝胃不和、气血两虚、痰湿凝滞、胃热伤阴。男性以脾胃虚损为主,女性以气阴两虚为主;18~44岁患者较少,45~59岁患者以脾胃虚损为主,60~74岁患者以气阴两虚为主,75~89岁患者以瘀毒内阻为主。结论脾胃虚损可能是胃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核心病机之一,与中医学胃气决死生的传统认知相符合。本研究可为临床针对胃恶性肿瘤危重患者可能出现的死亡终点事件进行病证结合预警及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