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针刺不同穴位组方,观察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及血清活性因子的影响,以期找到最佳的腧穴配伍组方。方法将72只9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即模型组、人迎组、曲池组、足三里组、曲池+足三里组、人迎+足三里组、人迎+曲池组以及三穴配伍组。另设8只Wistar-Kyoto (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不予针刺干预。每7天测定1次血压值,比较各组的血压变化水平,14周龄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针刺1周后,人迎组、人迎+曲池组、人迎+足三里组和三穴配伍组血压较针刺前下降(P0.05),较模型组下降(P0.05);针刺4周后各针刺组血压较模型组下降(P0.05,P0.01),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后,各针刺组大鼠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除人迎+曲池组和人迎+足三里组的CGRP外,各针刺组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与三穴配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不同腧穴组方可以降低SHR大鼠血压水平,其中人迎、曲池、足三里的三穴配伍组较其他腧穴组的降压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清中的CGRP、ET-1和AngⅡ含量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国内我大量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首次提出经络并非随生物进化而走向发达的器官,而是在原始生物时期即已存在,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进化,今人体内的经络是其祖先信息器官退化后的痕迹,退化程度的不同造成了感传频率和强度的差异。这种痕迹组织每因疾病、针刺、气功等特定因素刺激而再度活化,从而呈现错综复杂的传感现象以及相应的生理功能。这一关于经络实质的“痕迹器官说” 可能对经络本质的探讨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丹参酮丹参素对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岳凤  李雷勇  王荣  冀来喜 《中医药学刊》2005,23(11):1973-1974
中药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干燥根部及根茎,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的功效,为临床常用,以治疗冠心病及缺血性疾病效果更为突出.其化学成分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脂溶性成分中丹参酮是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水溶性成分中的丹参素则有较强的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丹参各种制剂均以丹参酮或丹参素为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
丹参酮丹参素对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的干燥根部及根茎,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的功效,为临床常用,以治疗冠心病及缺血性疾病效果更为突出.其化学成分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脂溶性成分中丹参酮是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水溶性成分中的丹参素则有较强的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丹参各种制剂均以丹参酮或丹参素为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自信是"四个自信"的有效实践路径,是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中医药大学以全国性大规模调查为基础,明确了中医药自信内涵,构建了"四阶梯、五模块、五途径"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金字塔模式,实现了"四个自信"与中医药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推进了中医药自信教育与培养方案全过程的有机融合,达成了学生对中医药职业的认识、认知、认同、认定。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的医疗实践,已充分证明了针刺防治胃病疗效可靠。而针灸处方在针刺防治胃病疗效的诸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针灸临床选穴都非常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整理近10年来针灸治疗胃病的文献,从针灸治疗胃病的临床选穴角度,尤其是现代配伍研究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实验性非菌性前列腺炎(NBP)大鼠为实验模型,观察针刺秩边穴对前列腺血循环的影响。结果,模型血流速度减慢,血循环量减少。针刺后血流速度加快、血循环回升至正常水平。提示,针刺治疗NBP取效与加快血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锋勾针和针刀的起源与发展、针具及改良、临床验案3个方面分析两种针具之间的关系。该文认为锋勾针和针刀对各类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发展历程也为今后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九针鍉针疗法是指用缇针在体表穴位进行点压、揉按、刮磨或烧灼后烙刺病变部位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针法。此针系古九针之一,后世医家对该针应用甚为稀少,改制后的鍉针应用非常广泛,亦被众多医家所掌握。  相似文献   
10.
李新华  郝重耀  冀来喜 《新中医》2009,(10):117-118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下简称甲减)是由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减少,或组织利用不足导致的全身代谢减低综合症,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来,包括针灸在内的各种中医药疗法在治疗本病及并发症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同时对其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