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部分适合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患者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观察疗效:用PCR-SSP方法将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病人乙肝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分出B及C基因型两组,未发现其它基因型,对两组病人的干扰素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检出B基因型19例,C基因型26例,B基因型组干扰素有效率26.32%,C基因型组干扰素有效率57.69%,两组比较P〈0.05。结论:C基因型较B基因型对干扰素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双环醇抗病毒与保护肝细胞作用的动态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双环醇抗病毒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双环醇打下理论基础。方法:通过2.2.15细胞与双环醇混合培养,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用药后与HBsAg,HBeAg,乙型肝炎病毒中DNA(HBV—DNA)之间的动态变化,定量逆转录PCR(RT—PCR)观察CTAT—1变化;临床实验中,患口服双环醇,每2周观察血清HBV—DNA与ALT,AST动态变化。结果:细胞模型实验中,随着双环醇与2.2.15细胞混合培养时间延长,HBsAg,HBV—DNA滴度逐渐降低,而培养上清ALT,AST无明显变化,细胞内稳定高水平表达STAT—1的mRNA;临床实验发现,以干扰素α为对照,患血清ALT,AST可以随着HBV—DNA水平降低而下降,但未发现患血清ALT,AST有一过性升高。结论:双环醇在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的同时.还可能通过非细胞溶解性机制清除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3.
病毒蛋白等经胞质中的蛋白酶体降解成抗原多肽,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子共同组成MHC-抗原肽复合体,经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GC)呈递至细胞表面,被T淋巴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识别,激活特异CTL等一系列反应.CTL杀伤反应是控制病毒感染的有效免疫防御机制,MHCⅠ类分子限制性CD8+ CTL是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效应细胞,能够识别由MHC Ⅰ途径呈递的病毒抗原肽[1-3].  相似文献   
4.
5.
<正>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与靶基因序列同源的双链RNA(dsRNA)所诱导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是真核生物抵御病毒入侵、抑制转座子活动、调控基因表达的监控机制,也可替代基因敲除、核酶、反义核酸等进行基因沉默相关研究。众所周知,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我们发现生物体内存在一套RNA监视系统,能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异常dsRNA,诱发RNAi,激活抑制基因,控制活跃基因,从而参与基因选择性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汉族人群慢性丙型肝炎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寻找慢性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提供线索。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对74例河南汉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与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检测,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慢性丙型肝炎组中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与健康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LA-DRB1*1501/1502等位基因可能为河南地区汉族人群形成慢性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县HIV感染者HIV、HCV复合感染状况以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CD4+细胞计数和HCV RNA的变化。方法测定HIV感染者HCV—IgG、CD4+细胞计数、血浆HIV和HCV病毒栽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应用HAART后CIM+细胞计数和HCV RNA的变化。结果228名HIV感染者中,HCV—IgG阳性率88、6%(202/228)。在HAART超过6个月且HCV—IgG阳性的病人中,HIV RNA阴性(B组)的CD4+细胞计数显著高于HIV RNA阳性的患者(A组)(P=0.020);而两组的HCV RNA病毒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9)。结论河南地区HIV、HCV复合感染在血液传播的HI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经HAART治疗的患者随着血浆HIV RNA转阴,CD4+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但血浆中HCV RNA的含量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1201与干扰素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随机检测部分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患者HLA—DRB1*1201基因位点,分出阳性组及阴性组2组,对2组病人的干扰素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49例应用干扰素的慢乙肝患者中,共检出HLA—DRB1*1201基因位点阳性患者17例,阴性患者32例,阳性率34.7%;阳性组干扰素有效率58.8%,阴性组干扰素有效率28.1%,2组比较P〈0.05。结论河南地区HLA—DRB1*1201基因位点与慢乙肝干扰素近期疗效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头孢地嗪在慢性乙肝并SBP的免疫稳态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乙型肝炎合并腹腔感染(SPB)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头孢地嗪的免疫稳态调节作用,为进一步合理应用头孢地嗪打下基础。方法36例河南地区慢性乙肝合并腹腔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孢地嗪组15例,给予头孢地嗪(1.0g,ivgtt,b id,7~10d);胸腺肽组11例,给予胸腺肽(1.6mg sc2次/周,15~30d),作为阳性对照;头孢曲松组10例,给予头孢曲松(2g,ivgtt,b id,7~10d),作为阴性对照。双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中TNFα、IL4和IFN-γ的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F检验,t检验。结果头孢地嗪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10d TNF-α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30d,TNF-α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浓度治疗前与治疗7~10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30d后IFN-γ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浓度治疗前与治疗7~10d和治疗10~30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肽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0~30d,TNF-α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IFN-γ浓度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浓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曲松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10~30d后TNF-α(P>0.05)、IFN-γ(P>0.05)和IL4(P>0.05)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头孢地嗪具有免疫稳态调节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可以恢复患者受损的免疫功能,同时又可下调异常升高的宿主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根据其全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分为8种基因型[1].感染不同基因型的HBV患者的临床经过与药物疗效有一定的差异.作者应用巢式PCR技术对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进行分型,比较干扰素α对不同基因型HBV感染者抗病毒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