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黄嘉敏  赵霞  孙宜康  李宛莹  苟继周  周光德  何清 《肝脏》2022,27(1):20-22,37
目的了解何首乌致药物性肝损伤(Polygonum multiflorum-associated drug induce liver injury,PM-DILI)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3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PM-DILI患者临床资料。肝穿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网状纤维染色、Masson三色染色、铁、铜特殊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分析。结果8例PM-DILI患者男女比为1∶1,平均年龄43岁,其中6例为急性PM-DILI,2例慢性为PM-DILI。入院血清学检查异常主要包括转氨酶升高和淤胆均为7例。主要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点灶状坏死8例、界面炎5例、融合坏死4例,融合坏死以肝腺泡3带为主,不伴或伴少数炎细胞浸润;胆汁淤积5例,为肝腺泡3带的肝细胞、毛细胆管内淤胆,不伴或伴少数炎细胞浸润;中央静脉炎3例;病程长者可发生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2例。结论肝腺泡3带为主的急性淤胆和肝细胞坏死是PM-DILI主要组织学表现,严重者可发生静脉炎等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2.
小凹是细胞表面胞膜穴样内陷,小凹蛋白为小凹的主要组成成分。其中小凹蛋白1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而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抗菌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用于感染创面的可行性,在家猪臀部两侧分别形成以旋髂深血管主干分支为蒂的传统岛状皮瓣和远侧50%修薄的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用细菌计数、吖啶橙荧光染色测定白细胞吞噬指数和白细胞内杀菌率,应用激光多普勒、墨汁灌注、透明标本等方法,对两种皮瓣的抗菌力作自身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的抗菌力明显降低,可能与皮瓣修薄后血供减少,白细胞功能相应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的6例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4例患者在首次术中确诊,术中可疑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行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查确诊,施行损伤修补+胆总管T管引流+腹腔引流术,治愈出院.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严重的腹腔、腹膜后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怀疑为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行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查后确诊,并多次行清创、引流手术,其中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地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中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是确诊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有效方法.对于首次术中确诊者,可行损伤处修补+引流治疗.对于术后确诊并出现腹腔、腹膜后脓肿及蜂窝组织炎者,应充分清创、引流,必要时加行胆汁、胰液分流、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熨剂封急腹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方法将60例急腹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大承气汤熨剂;对照组(30例),使用了DP治疗,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其中显效率40%,有效率53,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大承气汤熨剂封急腹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又良好的效果是一种见效快、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早在1976年,Myers等就已提出了藉真皮下血管网供血成活的随意型薄皮瓣。国内司徒朴等(1986),胡安军等(1991),马福顺等(1993)相继报告在应用Tsukada(1980)首创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基础上,改为带蒂移植的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用于临床获得成功,近年来应用已较广泛。关于皮瓣的命名、设计、成活机理等,尚众说纷纭,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PEG INF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0例HBV DNA、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进入PEG INFa-2a组和IFNα-2a组。结果 治疗6个月时,PEG INFα-2a组HBeAg血清转换率(45.7%)高于IFNα-2a组(35.1%),但P〉0.05。停药6个月后,持续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8.6%和37.8%,P〉0.05。停药6个月后,持续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62.9%和45.9%,P〉0.05。治疗后,两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为62.9%和45.9%,停药后6个月,两组的联合应答率分别为57.1%和40.5%。PEG INFα-2a组有3例患者HBsAg阴转,而IFNα-2a组仅有1例患者HBsAg阴转。两组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重要的不良事件。结论PEG INFα-2a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IFN-2a,耐受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氯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治疗)组59例,80~160mg/d,口服,疗程半年;氯沙坦(对照)组58例,50~100mg/d,口服,疗程半年。治疗前后测偶测血压、动态血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尿酸,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等,并观察心脑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4.6%(44/59例),降压幅度26.2/15.1mmHg,谷/峰(T/P)比值:收缩压(SBP)0.28、舒张压(DBP)0.7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4.1%(43/58例),降压幅度25.9/15.8mmHg,T/P比值:SBP 0.81、DBP 0.79均相似(P均>0.05)。两组治疗后PRA、AngⅡ均升高(P均<0.05);Ald、ET均降低(P均<0.05),但组间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尿酸也明显下降(P均<0.05),且基础值越高,降幅越大,对于治疗前高尿酸血症患者,对照组降压大于治疗组(P<0.05)。半年随访,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P>0.05),治疗组不良么应轻微。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作用持久、稳定、耐受性好、用药方便的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新型AngⅡⅠ型受(AT1)拮抗药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何清 《江西中医药》2003,34(1):38-38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 ,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采用针推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 5 2例 ,与常规针灸治疗同类型病例 3 0例对照观察 ,取得显著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 82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 5 2例 ,男性 3 6例 ,女性 1 6例 ;年龄在 2 0~ 82岁 ,平均 46岁 ;病程 4小时~ 6年。对照组 3 0例 ,男性1 7例 ,女性 1 3例 ;年龄在 2 2~ 79岁 ,平均 43岁 ,病程 1 2天~ 7年。两组病例 ,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检查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