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低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对原发性高血压病降压效果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超重或肥胖的(BMI≥24)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降低治疗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降低体重指数后血压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临床意义(P<0.05)。结论降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体重指数可起到一定的降压效果,应注意降低患者的体重指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维生素D(VitD)浓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评价VitD可否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62例冠心病患者检测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PTH)等生化指标,测定血清VitD的浓度,超声测量颈动脉IMT。根据血清VitD浓度的四分位数将462例患者分为四组(Q1~Q4组),分析VitD浓度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VitD低、高浓度组相比,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血糖、CRP、PT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Q2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Q4组;Q1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明显高于Q3、Q4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年龄、吸烟、体重指数、血糖、CRP、PTH/VitD成正相关,与VitD浓度成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VitD是颈动脉IMT厚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VitD可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糖类蛋白125(CA125)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13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A125水平。随访1年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不良心脏事件亚组和无不良心脏事件亚组患者血清BDNF和CA125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心率及血清BDNF、CA125、c-TnI、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10.196、22.142、12.302、7.301、49.705,P均<0.001)。随访1年发生心脏不良事件38例(27.94%),不良心脏事件亚组患者血清BDNF、CA125水平均高于无不良心脏事件亚组患者(t=3.258、4.496,P均<0.001)。BDNF预测AMI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当BNDF截点值为3.87 ng/ml时预测AMI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82.9%,约登指数为0.670。CA125的AUC为0.746,当CA125截点值为42.54 U/ml时预测AMI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81.5%,约登指数为0.6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9,95%CI 1.02~3.51)、心率快(OR=1.77,95%CI 1.06~2.95)、高水平BDNF(OR=4.76,95%CI 2.38~9.56)、高水平CA125(OR=3.49,95%CI 1.71~7.12)、高水平cTnI(OR=3.80,95%CI 1.654~8.750)、高水平BNP(OR=4.90,95%CI 2.23~10.77)为AMI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血清BDNF、CA125水平明显增高,且高水平BDNF、CA125是AMI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因素,提示二者可作为评估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上睑提肌缩短加上直肌提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功能不全所致下斜视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月应用上睑提肌缩短加上直肌提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功能不全9例(10眼).结果 术后双眼睑高度基本对称,下斜视矫正效果良好.结论 上睑提肌缩短加上直肌提吊术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功能不全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上睑下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式上睑提肌缩短术矫正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120例(128眼)先天性上睑下垂采用结膜面及皮肤面切口的联合手术方法进行上睑提肌缩短术。结果术后1年随访,128眼中有118眼效果较满意,9眼矫正不足,1眼过矫。手术治愈率为92.19%,有效率为99.22%。结论采用结膜面及皮肤面切口的内外路联合手术方法优越性较多,术后效果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视盘小凹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视盘发育异常,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11000,在遗传学上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文献报道为多散发。大约40%的先天性视盘小凹伴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其中25%左右可自愈,我院眼科收治一家系2例先天性视盘小凹伴黄斑部视网膜脱离患者,其中1例自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71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2组均给予硝酸酯类、抗血小板、抗凝,有溶栓指征者给予尿激酶;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测定QT离散度,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QT离散度影响。结果 治疗前2组QT离散度无明显著异(P〉0.05)。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QT离散度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QT离散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QT离散度显著缩小,能保护心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了解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的情况。 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本院1995年10月到1999年10月277例(277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病例。 结果 70%以上的病例发病年龄均在55岁以上,81.58%的分支静脉阻塞发生于颞上及颞下象限。分支静脉阻塞合并症的发生率与阻塞的位置密切相关,愈大的分支静脉阻塞,其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的发生率也就愈高。 结论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发生在发病的早期,无灌注区的出现多在7~12个月,而新生血管的出现,多半在一年以后,因此对这些患者应当有更长期的追踪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17-19)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格栅状光凝(macular laser grid photocoagulation,MLGP)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纤维膜的效果。方法选取 PDR 患者87例138眼。依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A 组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纤维膜不伴有周围血管牵引扭曲组,B 组为伴有周围血管牵引扭曲组。每组再分2个亚组,Ⅰ组(新生血管纤维膜形成范围<2PD)和Ⅱ组(范围>2PD)。对眼底病情较轻的 A 组先行黄斑部 MLGP,1周后给予 PRP。对病情较重的 B 组,先期治疗同 A 组,然后根据视力恢复及眼底 FFA 结果,适时、个体化地追加 PRP 治疗。另外,对纤维膜形成范围较小的Ⅰ组患者行纤维增殖膜覆盖光凝,视网膜新生血管纤维膜形成范围>2PD 的Ⅱ组行纤维增殖膜周围环绕光凝(不覆盖光凝)。结果视力总有效率 AⅠ组为92.86%,AⅡ组为94.87%,BⅠ组为91.30%,BⅡ组为85.2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视野缺损的总有效率 AⅠ组为92.96%,AⅡ组为84.62%,BⅠ组为91.30%,BⅡ组为73.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患者经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吸收加快,AⅠ组总有效率为95.23%,AⅡ组为84.62%,BⅠ组为95.65%,BⅡ组为79.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 PDR 患者眼底不同新生血管及纤维增殖膜形成的形态及大小采用不同光凝处理方法是稳定视力和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病变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星状细胞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视网膜内,原有胚胎细胞异常生长发育的良性肿瘤,我院最近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