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人细小病毒B19(HPV B19)感染与不良妊娠的关系。方法收集2 256例孕妇和90例正常妊娠孕妇的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HPV B19IgM,分析妊娠孕妇血清中HPV B19感染情况,比较HPV B19感染率在不良妊娠和正常妊娠孕妇中的差异。结果 2 256例孕产妇HPV B19IgM阳性者32例,阳性率为1.42%;其中不良妊娠46例,不良妊娠46例中5例(10.87%)为HPV B19阳性,90例对照组孕妇血清中1例(1.11%)为HPV B19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良妊娠孕妇HPV B19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HPV B19感染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出现低年龄化趋势,该疾病已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为第一大慢性肝脏疾病。重点综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断研究进展,介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病史、病理学诊断、非侵入方法诊断,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动态监测D-二聚体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脑梗死溶栓治疗D-二聚体水平以评估疗效的观察及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对2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和对照组20例测定其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血栓形成康复期轻度高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中,D-二聚体明显升高,推测新鲜血栓形成,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评估脑血管新鲜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脑梗死治疗,尤其在溶栓治疗中,动态检测D-二聚体含量对脑梗死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监测溶栓药物的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手足口病患儿病原体。方法收集433例疑似手足口病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16型(CA-16)鉴别与分析。结果实时荧光PCR法检测433例患儿肛拭子标本使用通用型试剂盒检出366例阳性,其中66例为EV-71感染,151例为CA-16感染。结论 EV-71和CA-16肠道病毒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该地区2011年以CA-16感染为主,实时荧光PCR技术对手足口病的病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在血清学模式HBsAg+、HBeAg+ /Anti-HBe+和Anti-HB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99例HBsAg+、HBeAg+和Anti-HBC+(“模式1”), 185例HBsAg+、Anti-HBe+和Anti-HBC+(“模式2”)患者标本的HBV-DNA前S1抗原和肝功能相关指标ALT、GGT。结果: 199例“模式1”标本中HBV-DNA阳性189例(阳性率95 .0% ),前S1抗原阳性86例(阳性率43. 2% )、肝功能异常33例(异常率38 .37% ),前S1抗原与HBV-DNA阳性率不相关(P>0 .05), 前S1抗原阳性率与肝功能异常率不关联(P>0. 05 ); 185例“模式2”标本中HBV-DNA阳性94例(阳性率50 .81% ),前S1抗原阳性54例(阳性率29. 2% )、肝功能异常35例(异常率68 .81% ),前S1抗原阳性率与HBV-DNA阳性率相关(P<0 .05), 前S1抗原阳性率与肝功能异常率有关联(P<0 05)。结论:前S1抗原在“模式2”患者中能反映乙肝病毒复制,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的参考指标;但在“模式1”患者中不能反映乙肝病毒复制和作为肝功能损害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东莞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基因突变类型,为G6PD缺乏症的临床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进行G6PD酶活性筛查的患者资料,记录其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比值结果,随机抽取469例表型阳性样本,通过反向斑点杂交(RDB)技术检测其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采用G6PD/6PGD比值法共检测16 464例标本,检出阳性标本672例(G6PD/6PGD<1.0),检出率为4.08%。随机抽取样本中,检出基因突变460例,检出率为98.1%,其中G1376T突变173例、G1388A突变141例、A95G突变82例、G871A突变60例、G392T突变23例、C1024T突变14例;还检出中国地区G6PD少见突变基因型C1004T突变6例、T517C突变2例、C1360T突变1例;同时检出C1311T多态性65例和双重杂合突变96例。结论 东莞地区G6PD缺乏症发生率较高,G6PD基因突变类型具有中国人群普遍代表性,又有该地区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我院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抗生素的应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间至我院住院的16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住院期间抗生素使用情况,包括抗生素使用时间、种类及应用指征等方面情况,分析我院抗生素应用合理情况及不合理应用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647例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中,应用抗生素平均时间为(34.4±14.2)d,其中880例患者使用时间>15 d,占53.43%,应用抗生素超过2种以上者831例,占50.46%。抗生素应用不合理141例,占8.56%,其中给药种类不合理、超计量使用、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为主要原因,分别占41.13%、24.11%及14.89%。结论我院仍存在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强化抗生素的应用管理制度,提高临床医师对抗生素的指征掌握,谨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我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基因突变类型,为 G6PD 缺乏症的临床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进行 G6PD 酶活性筛查的患者资料,记录其 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比值结果,随机抽取469例表型阳性样本,通过反向斑点杂交(RDB)技术检测其基因突变类型。结果采用 G6PD/6PGD 比值法共检测16464例标本,检出阳性标本672例(G6PD/6PGD<1.0),检出率为4.08%。随机抽取样本中,检出基因突变460例,检出率为98.1%,其中G1376T 突变173例、G1388A 突变141例、A95G 突变82例、G871A 突变60例、G392T 突变23例、C1024T 突变14例;还检出中国地区 G6PD 少见突变基因型 C1004T 突变6例、T517C 突变2例、C1360T 突变1例;同时检出 C1311T 多态性65例和双重杂合突变96例。结论东莞地区 G6PD 缺乏症发生率较高,G6PD 基因突变类型具有中国人群普遍代表性,又有该地区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表达与足月胎膜早破(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HCA)的关系,为其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分娩的足月RPOM孕妇104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HCA分为观察组(合并HCA,39例)和对照组(未合并HCA,65例)。采集所有患者血清和胎膜组织,检测血清中白细胞数(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IL-18,并分析胎膜组织中Nrf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WBC、CRP、IL-6和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阳性切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观察组Nrf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f2表达水平降低、血清IL-6和IL-18水平升高与PROM合并HCA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9~2010年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临床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标本来源、临床分布和耐药性,为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和纸片扩散法对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临床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9~2010年共分离出62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痰标本中分离菌株数占96.8%(60/62),主要来自于重症监护病房,占95.2%(59/6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均在80.0%以上;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低,均在10.0%左右。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治疗应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