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MECT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20例,对患者进行抑郁评分,记录20例患者80次治疗中麻醉前、MECT前即刻、脑电图上显示抽搐消失时、苏醒后的BIS值。同时记录脑电图上的抽搐时间和阻断血流的右臂的肌肉抽搐时间。结果患者术前BIS值与年龄和病情程度无相关性(r=-0.2,P>0.05;r=-0.1,P>0.05)。运动抽搐时间和EEG抽搐时间与治疗前即刻的BIS值呈正相关(r=0.4.P<0.05;r=0.5,P<0.05)。结论术前BIS值与病情程度无关,治疗前即刻的BIS值可以作为预测发作时间长短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通过预先静脉注射地佐辛用于妇科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妇科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30例,观察组在手术开始前15 min静脉给予地佐辛0.1 mg/kg;对照组手术开始前15 min给予生理盐水5 ml,两组术毕自控静脉镇痛均采用舒芬太尼,舒芬太尼负荷剂量0.2μg/kg,背景输注2 ml/h,PCA量2 ml,锁定时间为5 min。用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2 h、8 h、12 h、24 h的疼痛程度并记录镇痛期间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 h、8 h、12 h、24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效果确切,能明显减少PCIA舒芬太尼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预先静脉注射地佐辛对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手术前15 min静脉给予地佐辛0.1 mg/kg,对照组手术前15 min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术毕自控静脉镇痛均采用舒芬太尼,舒芬太尼负荷剂量0.2 ug/kg,输注2 ml/h,PCA量2ml,锁定时间为15 min,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2μg/kg,昂丹司琼8 mg,稀释至100 ml.记录术后2、8、12、24h伤口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各时段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降低(F组间=426.944,P=0.012,F组内=2.998×104,P =0.003,F交互=187.028,P=0.027),各时段舒芬太尼用量(F组间=878.764,P=0.013,F组内=97.6534,P=0.016,F交互=236.078,P=0.024)和PCIA有效按压次数均减少(F组间=1.213×103,P =0.006,F组内=81.546,P=0.021,F交互=11.082,P=0.013).观察组恶心3例、呕吐1例;对照组恶心9例、呕吐3例,1例出现轻微呼吸抑制通过吸氧对症处理缓解.结论 手术前15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有效增强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PCIA镇痛效果,减少PCIA镇痛药量,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弹簧圈介入栓塞术中麻醉处理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患者230例,采用气管粘膜表面麻醉加快诱导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监测动脉血压使用血管活性药使血压波动在10%~30%,调节呼吸参数使呼末二氧化碳保持在28~32 mm Hg。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颅内介入治疗方法对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操作水平要求非常高,不同部位动脉瘤及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均影响手术的成功率及后续的治疗措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最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气管粘膜表面麻醉可减少插管反应,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保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麻醉诱导期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芬太尼组和复合组,每组40例。在进行麻醉诱导前,对芬太尼组注射0.9%氯化钠;复合组经微量泵进行右美托咪定的静脉注射,总量为1μg/kg ,泵注时间为10 min。在进行麻醉诱导时,芬太尼组和复合组经静脉注射3μg/kg芬太尼,两组其余用药相同。对患者入手术室平静休息3 min(T1)、气管内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3 min(T4)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进行详细记录,将患者麻醉诱导期间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定义为波动值。结果芬太尼组患者在 T2时收缩压比 T1时明显降低(P<0.05),T3、T4时收缩压、心率以及T3时舒张压较T1时明显升高(P<0.05)。复合组在T2时收缩压和心率及T4时收缩压、舒张压与 T1时相比明显降低(P<0.05)。复合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波动值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患者麻醉诱导期的使用即抑制了插管操作造成的交感神经兴奋,还使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持在稳定状态,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手术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5 mg/kg,舒芬太尼1 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诱导,麻醉诱导后D组给予初始剂量0.5 μg/kg的右美托咪定(给药时间>10 min),继之以0.4 μg·kg-1·h-1的速率维持至术毕,C组同样的方法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T0)、CPB开始后30 min(T1)、CPB停止后30 min(T2)、CPB停止后4 h(T3)和CPB停止后24 h(T4)采集桡动脉血样,分离中性粒细胞和血浆,检测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的表达。 结果2组患儿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在T1~4均较T0时升高(P<0.05),D组在T1~4各时间点均低于C组,2组在组间、时点间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的表达从T0到T2逐渐降低,T3、T4时升高,但均较T0时降低,D组在T1~4各时间点均高于C组,2组在组间、时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与NF-κB活性呈负相关(C组:r=-0.606,P<0.05;D组:r=-0.691,P<0.05)。 结论NF-κB活性的抑制参与了右美托咪定减轻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抑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