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77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与正常妇女阴道乳酸杆菌优势菌种和产H2O2能力的比较,初步探讨乳酸杆菌在VV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66例VVC患者为实验组,50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1.将阴道分泌物接种在MRS乳酸杆菌琼脂培养基上,在CO2环境下培养,采用微量生化试验鉴定乳酸杆菌;2.将乳酸杆菌接种在H2O2鉴定培养基上,根据显色鉴定是否产H2O2。结果1.两组在乳酸杆菌的分布上无差别(P〉0.05),均以嗜酸乳酸杆菌、詹氏乳酸杆菌和卷曲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种;2.对照组H202阳性乳酸杆菌的分离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分别为23例(46%)和6例(9.09%),有显著性差异(P〈0.01);3.两组内三种优势乳酸杆菌产酸能力相似(P〉0.05),但两组间相比,VvC组嗜酸乳酸杆菌和卷曲乳酸杆菌产H202能力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 1.VVC患者与正常妇女阴道内乳酸杆菌菌种分布相似;患VVC后阴道嗜酸乳酸杆菌和卷曲乳酸杆菌产酸能力下降;2.VVC的发生与H2O2阳性乳酸杆菌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酒渣鼻患者面部蠕形螨感染密度及其面部皮肤生理功能特点,选取酒渣鼻患者65例为实验组,对照组为6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粉刺挤压器挤压患者和健康者前额、鼻和下颌三个部位,刮除面积为1 cm2,蠕形螨的数目取以上三个部位的平均值.酒渣鼻患者面部蠕形螨的感染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蠕形螨感染密度均高于红斑期(均P<0.05);面部感染蠕形螨酒渣鼻患者面部的油脂高于未感染蠕形螨的健康对照组(P<0.05).面部蠕形螨感染可能是酒渣鼻的致病因素之一,面部皮肤油脂分泌过多是蠕形螨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3.
寻常性银屑病可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型与晚发型,许多学者就其遗传学和临床特点两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最近的研究发现,早发型银屑病发病与等位基因rs10852936(17q12/IKZF3)突变等有关,晚发型银屑病发病则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1等位基因中单核苷酸多态性rs887998、人白细胞抗原A中单核苷酸多态性rs2256919及等位基因人白细胞抗原C*12:02等有关.同时,地域间早发型与晚发型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也存在差异.早发型银屑病更易复发,易合并心理障碍;青春期发病患者发生点滴状皮损的概率高,且多与链球菌感染有关.晚发型银屑病易发生掌跖脓疱病、红皮病性银屑病,易合并糖耐量异常及肥胖症;老年发病患者家族史阳性率低,皮损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对门诊湿疹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兰州地区两所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湿疹患者的资料和同时期气象数据,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并根据季节、性别和年龄分层后分析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结果 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大致呈“W”型.按照季节、性别、年龄分层后,日均气温改变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以秋、冬季为重,夏季次之,春季最弱.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作用、累积作用及持续作用,即在-9℃、滞后14d时,RR值为1.12(95% CI:1.03~ 1.22),达到最大,且温度每降低1℃,男性、青少年、中年人群湿疹发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6%(RR:1.16,95% CI:1.05~ 1.27)、14%(RR:1.14,95% CI:1.02 ~ 1.26)及13%(RR:1.13,95% CI:1.02~1.2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女性及老年人群中,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温的影响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已出现,随着滞后日的推移其影响效应渐减弱,但这种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兰州地区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以秋、冬季为重,日均气温的改变可能为湿疹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存在滞后作用,滞后时间约为14d.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外阴阴道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PI法对分离自临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120株念珠菌进行种间鉴定;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A方案(1997),采用微量法检测120株临床试验菌株、5株参考株及1株质量控制株对3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对120株临床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数分别为:(7.2±1.9),(0.26±0.05)和(10.2±3.6)(μg·ml-1)。结论:氟康唑、伊曲康唑对外阴阴道念珠菌显示较高的敏感性,而特比萘芬对其敏感性欠佳。  相似文献   
6.
曲霉感染的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患者的不断增多,曲霉感染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死亡率很高,然而其早期诊断甚为困难。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问世为此提供了一个颇有前途的工具。本文就PCR检测曲霉核酸的引物设计、标本处理、扩增程序、扩增产物的分析及临床应用效果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的逐步开展及艾滋病的迅速增多,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曲霉感染的发病率已仅次于念珠菌感染,列居第二位[1],已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真菌界的重视。然而,曲霉感染发病隐匿...  相似文献   
8.
犬小孢子菌(M icrosporum can is bod in)为发外型亲动物型皮肤癣菌。胡沙沙[1]综合分析了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犬小孢子菌所致的皮肤癣菌病发病率位于世界浅部真菌病的前四位。本研究调查了兰州地区犬小孢子菌的感染情况,并参考M-38A方案测定了犬小孢子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对2007-07~1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被拟诊为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标本的取样、镜检、培养、鉴定,留取犬小孢子菌样本共55例。标本来源:患者中男性40例(72.72%),女性15例(27.27%);年龄1~47岁,平均(9.1±2.44)岁;头癣47例(85.45%),其中白癣45例(81.81%),脓癣2例(3.64%);体癣者8例(14.55%);49例(89.09%)有2周到1年半不等的动物接触史。1.2药敏材料和质控菌株:RPM I-1640液体培养基,购自上海生工。灰黄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及氟康唑购自上海科恒公司,特比萘芬购自西安大唐药业公司。所有药物均以原料粉形式提供。质控菌株为近平滑念珠菌ATCC-22019,由北京大学真菌与真菌病研究中心惠赠。1.3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莪术挥发油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对致病性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和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氟康唑单独及与莪术挥发油联合应用对阴道念珠菌MIC值的影响.结果: 氟康唑单独和与莪术挥发油联合应用对62株念珠菌的MIC值分别为:白念珠菌(2.72±2.22)μg/mL和(2.63±2.30)μg/mL;光滑念珠菌(28.40±30.66)μg/mL和(6.00±4.21)μg/mL;近平滑念珠菌(26.00±26.48)μg/mL和(6.80±5.27)μg/mL;热带念珠菌(7.40±4.99)μg/mL和(3.40±2.63)μg/mL;克柔念珠菌(64.00±00)μg/mL和(18.00±10.07)μg/mL.结论: 莪术挥发油与氟康唑联合应用能显著降低氟康唑对阴道念珠菌的MIC值.  相似文献   
10.
外阴阴道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外阴阴道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为临床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PI法对分离自临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 12 0株念珠菌进行种间鉴定 ;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M - 2 7A方案( 1997) ,采用微量法检测 12 0株临床试验菌株、5株参考株及 1株质量控制株对 3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氟康唑、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对 12 0株临床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均数分别为 :( 7.2± 1.9) ,( 0 .2 6± 0 .0 5 )和 ( 10 .2± 3 .6) ( μg·ml-1)。结论 :氟康唑、伊曲康唑对外阴阴道念珠菌显示较高的敏感性 ,而特比萘芬对其敏感性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