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及影响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老年AMI患者资料,年龄大于60岁,根据发病后4周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发病时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AMI发病后24h内TG、TC水平用t检验或χ^2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布;同时对影响老年人AMI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其死亡危险性增加1.34倍;吸烟者死亡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6.02倍;有高脂血症史者死亡危险性是无高脂血症史者4、78倍。结论老年人AMI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年龄、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史是影响老年人AMI近期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45例)和直接PCI组(33例),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53.3%)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98.0%;2组开通率分别为91.1%和87.9%;住院期间2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7.5%(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联合PCI治疗AMI合并2型DM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巴曲酶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与常规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使用巴曲酶治疗后能快速阻止局限性脑缺血症状的进展,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增加梗死后出血发生率。结论: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快速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PN支持疗法对外科危重病人手术后血清蛋白质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70例外科危重病人随机分成TPN组(40例)和常规组(30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10天采血测其白蛋白(AL)、前蛋白(PA)、转铁蛋白(TF);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血清白介素—2(IL—2)的浓度。结果:与常规组相比,TPN组血清蛋白含量术后未见明显下降;细胞免疫指标CD3^ 、CD4、CD8^ 、CD4^ /CD8^ 、IL—2升高明显。结论:TPN改善了重病患者手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了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霍志成  张健 《心脏杂志》2021,33(6):666-669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终末阶段,尽管其药物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其预后仍不乐观,接受标准治疗的心衰患者仍存在高死亡和再住院风险。目前已有多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实降糖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有明显的心血管获益,可以明显降低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率,降低心衰恶化风险,且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均可获益。本文就SGLT2抑制剂的心血管获益和治疗心衰的研究和机制进行综述,期待SGLT2抑制剂可以打破传统心衰治疗的金三角(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实现与金三角使用的四联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使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5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26例,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离子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和调脂治疗;联合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组治疗时间4周,观察2组症状、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在缺血发作次数、S-T段最大下降幅度、总缺血时间减少指标上联合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显效率更高、疗效更好,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曲美他嗪和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5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6例,予硝酸酯类、钙离子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抗血小板药物和调脂治疗;联合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和美托洛尔治疗,两组治疗时间4周,观察两组症状、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在缺血发作次数、S—T段最大下降幅度、总缺血时问减少指标上联合治疗组比常规组显效率更高、疗效更好,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曲美他嗪和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急性脑梗死44例(发病时间〈6h)随机分为溶桎组21例,对照组23例。溶栓组用rt-PA0.9mg/kg,先于2min内静脉注射rt-PA 8mg,再将余量于1h内静脉泵输入;对照组不使用rt-PA。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评定指标包括:治疗前,治疗后6h、24h、7d、30d、90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治疗前,治疗后90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30d脑出血率、病死率。结果 溶栓组溶栓后6h、24h、7d、30d、90d CSS为15.38、13.24、9.30、7.40、5.00;90d总显效率为76.19%;90d Barthel指数评分为95~100分者占57.14%;脑出血率为9.52%;病死率为4.76%。对照组治疗后6h、24h、7d、30d、90d CSS为20.65、18.78、14.90、13.00、11.95;90d总显效率为30.43%;90d Barthel指数评分为95~100分者占21.74%;无颅内出血;病死率为8.69%。溶栓组CS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抢救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非X线透视下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成功率、起搏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35例患者均右心室起搏成功,从开始穿刺到成功起搏所需时间均≤15 min。所有病例在成功起搏后血流动力明显改善,治疗原发病后心律失常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床旁临时起搏术在抢救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中疗效确切,是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心搏骤停的重要抢救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急症之一,常因心律失常未能有效控制而使心力衰竭难以纠正,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有不同程度的负性肌力作用,使用不当会加重心力衰竭,所以在治疗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选择上应慎重。本文旨在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