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索建立心脏移植患者磺胺甲噁唑血药浓度分析方法,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柱切换技术的新型二维液相色谱仪(2D-LC-UV),使用一维色谱柱Aston SC2(3.5 mm×25 mm,5μm)对血浆中磺胺甲噁唑进行在线固相萃取,然后经中间柱Aston SBR(3.5 mm×10 mm,5μm)截取保留,随后转移至第二维色谱柱Aston SNX4(4.6 mm×130 mm,5μm)对目标分析物进行完全分离检测。色谱条件:一维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10∶10∶70),流速0.8 mL·min–1;二维流动相比例为BPI-1碱性移动相-API-3酸性移动相-甲醇(20∶40∶40),流速为1.2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40 nm。结果磺胺甲噁唑浓度在9.96~200.04μg·m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6);低、中、高3个浓度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15%、相对回收率为85%~115%。对在院56例患者血药浓度进行测定,仅有30例(53.57%)患者血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合并用药对肾移植患者霉酚酸体内暴露量的影响,为吗替麦考酚酯(MMF)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肾移植科使用MMF治疗并测定浓度的住院患者进行信息归纳,从浓度分布情况,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抗病毒药物、CNI类药物对霉酚酸暴露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肾移植科霉酚酸AUC0~12 h在30~60μg(h/mL)范围内占58.39%;谷浓度与霉酚酸AUC0~12 h呈正相关的趋势(r=0.804,P=0.000);合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未见对霉酚酸AUC0~12 h产生明显影响;更昔洛韦可以降低霉酚酸AUC0~12 h(U=12936.5,Z=-2.442,P=0.015);合用他克莫司组的霉酚酸AUC0~12 h显著高于合用环孢素组(U=3916.0,Z=-4.698,P=0.000)。结论 霉酚酸体内暴露量与谷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不能通过谷浓度估算出来;合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不影响霉酚酸体内暴露量;合用更昔洛韦降低霉酚酸...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制的银黄清口服液经药效学研究表明[1]: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止咳化痰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毒性低,长期应用亦很安全.几年来我们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采用银黄清口服液治疗与用双黄连粉针治疗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韩一波  陈永妍 《广西医学》2005,27(9):1453-1453
三磷酸腺苷二钠、辅酶A、维生素C、维生素民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是临床常用的输液组方,也是我院输液反应中发生率最高的。为了查明是否由于热原不合格而引发,我们试用鲎试法检测残余输液中的细菌内毒素,并对其方法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新型二维液相色谱(2D-LC-UV)建立无需衍生即可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方法。方法:2D-LC-UV由一维和二维液相色谱系统及中间转移柱构成,样品去除蛋白后直接进样,在一维色谱柱Aston SC2(4.6 mm×25 mm,5 μm)上进行在线富集及初级分离,通过转移柱Aston SH(3.0 mm×10 mm,5 μm)捕集保留,转移到二维色谱柱Aston SCB(4.6 mm×100 mm,5 μm)上进一步分离检测。一维流动相为VCV-1D移动相(V20.0 mmol·L-1磷酸铵V乙腈V甲醇=3∶1∶1,磷酸调pH至5.4),流速1.0 mL·min-1;转移柱流动相为纯水;二维流动相为OPI-1有机移动相:BPI-1碱性流动相:API-1酸性流动相=24∶40∶36(V∶V∶V),流速1.0 mL·min-1;柱温40℃;紫外检测波长305 nm。结果:丙戊酸在5.99~191.73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可在10 min内完整出峰;方法回收率高于96%;日内、日间的精密度RSD均小于3.56%;稳定性试验RSD均小于5%。结论:本方法无需衍生、稳定性良好、简便快速、结果准确、自动化程度高,不依赖于专门的技术人员,适用于临床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分析七地市不同年龄段患者门急诊上呼吸道感染不同抗菌药物品种的使用率及其抗菌药物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使用情况,为不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间不同年龄段患者门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品种使用数据,并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以及《桑德福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热病)》推荐品种比较,分析使用数据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使用率、抗菌药物每一品种的使用率、不同组合抗菌药物联用率。结果:不同年龄段患者临床单用抗菌药物前10位品种基本在推荐药品范围内,但不在推荐范围内的品种有头孢西丁、乙酰麦迪霉素;抗菌药物联用主要以二联联用,但三联、四联、五联联用仍有一定的比例,其中2种或多种β-内酰胺类联用或与其他同类药物的联用均存在,联用方案中部分品种或类别不属于推荐药品;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的使用不合理情况主要发生在未成年人患者中,其中以婴儿的不合理用药最为严重。结论:经处方数据的分析,了解了不同地区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的现状,为制定不同年龄段患者不同类别的疾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方法学依据,也为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年度方案提供基线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分析方法,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基于新型二维液相色谱仪建立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一维色谱柱:Aston SNCB(50.0 mm×4.6 mm, 5μm),二维色谱柱:Aston SCB(250.0 mm×4.6 mm, 5μm),流速:1.0 mL·min^(-1),柱温:40℃,紫外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200μL。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精密度与回收率、基质效应及稳定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患者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血浆中利奈唑胺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357.10+9.69×10^(4)x(R^(2)=0.999 8),在0.19~20.11μ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定量下限为0.19μg·mL^(-1);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在96.60%~103.37%,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低于5%,说明本方法检测性能良好。采集20例使用利奈唑胺患者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不在治疗窗的患者占总数的60%。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高效,实现了自动化分析,适用于临床血药浓度高通量分析监测;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个体差异较大,个体化治疗时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疫情防控下医院发热调剂室的药学实践经验,为完善相关规范提供参考。方法:对发热调剂室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流程、人文关怀、防控策略和药品配备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规范,并认真实施。结果:发热调剂室运行良好,整体风险可控。结论:该实践经验操作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好,可良性运转并能降低感染风险,值得参考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三种强心药地高辛、哇巴因和米力农对小鼠吗啡戒断症状以及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小鼠吗啡依赖模型,最后一次吗啡注射4 h后,给予受试药或等体积的溶媒,1 h后纳络酮催促戒断,记录30 min内的跳跃数和体重减少值。通过小动物自主活动记录仪评价三种强心药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结果较大剂量地高辛(1.0和2.5 mg·kg-1,ig)既能显著性地减轻吗啡依赖小鼠戒断后的腹泻症状,同时又能明显抑制小鼠戒断后的跳跃行为,该剂量也会抑制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较小剂量地高辛(0.1和0.25 mg·kg-1,ig)只能著性地减轻吗啡依赖小鼠戒断后的腹泻症状但对小鼠戒断后的跳跃行为没有显著性影响,该剂量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也没有明显影响。哇巴因(0.16~0.64 mg·kg-1,ip)和米力农(2.0~8.0 mg·kg-1,ip)均能明显减轻吗啡依赖小鼠戒断后的腹泻症状但对小鼠戒断后的跳跃行为均没有显著性影响,也不会影响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结论与哇巴因和米力农相比较,地高辛用于消除或减弱吗啡戒断症状更有潜力,地高辛强心作用和中枢抑制机制是其抑制吗啡戒断症状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