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 (FQNs)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及羰基羟基氰氯苯腙(CCCP)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同时测定CCCP对 FQNs的 MIC值的影响。结果  14 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呈现多重耐药 ,但对SMZ/ TMP、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以及 FQNs的耐药率较低 ,尤其是新型 FQNs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其中抗菌活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主动外排泵抑制剂 CCCP在体外能增强 FQNs的抗菌活性 ,主动外排机制不仅存在于 FQNs耐药菌株 ,而且也存在于 FQNs敏感菌株 ,但是CCCP对 4种 FQNs耐药菌株的影响更大。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感染经验上可选用 SMZ/ TMP或 FQNs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可采用 SMZ/ TMP和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联合或用新型 FQNs治疗。主动外排泵抑制剂在体外的确能降低 FQNs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 MIC,若能保证安全性 ,可望用于临床克服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及氰氯苯腙(CCCP)对其主动外排泵表型特征的影响。方法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FQN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CCCP对FQNS的MIC值的影响。结果 11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FQNS耐药率较低,尤以新型FQNS抗菌活性较高,其中抗菌活性由高到低依次是加替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主动外排泵抑制剂CCCP在体外能增强FQNS抗菌活性,主动外排机制即存在于FQNS耐药菌株,也存在于FQNS敏感菌株。但是CCCP对4种FQNS耐药菌株影响更大。结论 主动外排泵抑制剂在体外能降低FQNS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MIC,若能保证安全性,可能成为临床克服细菌耐药性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词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4年9月~11月301株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状况,评价我院现采用的MICROSCAN细菌鉴定药敏系统中快速接种法的准确性。方法用琼脂稀释法、纸片扩散法、标准浊度法和MICROSCAN快速接种法测定头孢毗肟对301株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以琼脂稀释法为标准参考方法,比较其它三种方法与其一致性。结果琼脂稀释法测定301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吡肟的体外总敏感率为78.1%;纸片扩散法、标准浊度法和MICROSCAN快速接种法与标准参考方法的一致率分别为:99.00%、98.3%和95.3%。纸片扩散法、标准浊度法与琼脂稀释法无统计学差异,MICROSCAN快速接种法与琼脂稀释法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头孢吡肟对大部分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纸片扩散法及标准浊度法结果准确性较高。我院现采用的MICROSCAN快速接种法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548份临床标本采用RobobaetSystem全自动微生物分离培养系统进行分离培养,并与传统平板划线接种法进行了比较,结论为RobobactSystem操作简便,结果快速、自动化及标准化,非介入性接种操作减少了感染机会,可确保操作人员的最大安全,可完全替代传统方法用于大便、尿液及拭子样本的检测,对于下呼吸道及体液样本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头孢克罗等6种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MIC测定:采用E-test法。结果: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克罗等5 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均在90%以上,阿奇霉素稍次,流感嗜血杆菌的敏感率为67.5%,肺炎链球菌敏感率仅为27.5%。卡他莫拉菌虽然80%产β-内酰胺酶,但对6种抗生素仍100%敏感。结论:除阿奇霉素对肺炎链球菌体外抗菌活性稍差外,头孢克罗等6种抗生素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体外抗菌活性尚好。  相似文献   
6.
某医院临床分离肠球菌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肠球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MicroScan WalkAway 96SI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分离的409株肠球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菌株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07年共分离出409株肠球菌,常见的是粪肠球菌(47.2%)、屎肠球菌(41.8%)和酪黄肠球菌(8.1%);临床标本前5位依次是尿液(30.1%)、分泌物(20.5%)、腹水(15.4%)、血液(9.8%)和胆汁(7.1%);临床科室分离菌株数量前5位是普外科(16.6%)、ICU(11.7%)、骨外科(11.5%)、内分泌科(9.0%)和感染科(8.8%)。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低于12%,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利福平的耐药率为40%~48%,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为66%~75%,高耐链霉素和高耐庆大霉素分离率分别是45.1%和60.1%。除四环素外,酪黄肠球菌比粪肠球菌更耐药,而屎肠球菌是最耐药的。结论临床分离的以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酪黄肠球菌常见,主要来源于尿液、分泌物和腹水。除四环素外,耐药性从低到高依次是粪肠球菌、酪黄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一种新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基因进行分型研究,以了解该地区流行株的主要型别.方法 收集136株经MicroScan Walkaway-40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鉴定的MRSA;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和mecA,femB基因复合扩增法进行确证试验;用新型多重PCR方法对确证的MRSA进行SCCmec基因分型.结果 127株被确证为MRSA;SCCmec分型显示,125株为SCCmec I型,与以往报道相同;其余两株均为ScCmec Ⅳa,结合病例资料判定该两株菌为社区获得性MRSA.结论 该研究中的MRSA主要携带SCCmec II型基因,携带SCCmec Ⅳa型基因的社区获得性MRSA为该地区首次报道;新型多重PCR方法是适用于临床实验室进行MRSA SCCmec分型研究的更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抑制患者的增加,真菌感染逐年增多并呈现多样化趋势,近年来更是发现了一些以往不致病的少见致病真菌引起人类严重感染的报道。鉴于目前临床真菌检验在国内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室还较为薄弱,而真菌的检验特别是丝状真菌检验仍主要依赖于手工鉴定,所以经验的积累尤其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5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对2001--2003年成都地区3家教学医院分离的266株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对266株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对266株临床分离菌的MIC50和MIC50均为0.25和8mg/L,低于环丙沙星(0.5和16mg/L)、氧氟沙星(2和16mg/L)、左氧氟沙星(0.5和8mg/L)。5种FONS对葡萄球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对肺炎链球菌全部敏感,且新型FQNS的MIC50和MIC90是传统FQNS的1/4--1/16,但是FQNS对肠球菌的抗菌作用不理想。5种FQNS对流感嗜血杆菌具很好的抗菌活性;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新型FQNS略优于或相似传统FQNS;但是FQNS对肠杆菌属的抗菌作用不理想,新型FQNS优于传统FQNS,产气肠杆菌比阴沟肠杆菌敏感得多;而变形杆菌和沙雷菌属耐药率高。对于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新型FQNS和传统FQNS相似,而对不动杆菌属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MIC50和MIC90是传统FQNS的1/8。结论: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等新型FQNS对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具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略优于革兰阴性菌。对临床上耐药性较高的枸椽酸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都显示出很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现状及对临床常用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对我院临床感染标本分离的120株鲍曼不动杆菌使用Cefinase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初筛检测;采用改良三维试验大平皿法进行β-内酰胺酶分型;药敏试验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MIC,按CLSI/NCCLS标准进行.结果 除亚胺堵南外,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余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cefinase纸片法检测到114株产β-内酰胺酶(95%),其中63株(55.24%)经改良三维试验大平皿法进行酶分型.在6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单产碳青霉烯酶4株(3.51%)、产ESBLe 15株(13.16%)、产AmpC酶5株(4.39%)及产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IRTs)18株(15.78%);同时产碳青霉烯酶和ESBLs的有5株(4.39%);产AmpC酶和ESBLs的分别有9株(7.89%),同时产碳青霉烯酶和IRTs的有7株(6.14%).结论 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可能与产多型β-内酰胺酶有关.三维试验结果以产ESBLs最多且复杂,其次是IRTs.本研究建立的改良三维试验大平皿法能在同-平板上进行几种常见β-内酰胺酶的筛选分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