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同轴穿刺在骨盆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在我科行CT引导下同轴穿刺活检的骨盆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随访其后续的诊治情况。以手术后病理结果和(或)临床随访(至少为6个月)作为穿刺病理的评价标准,以评价活检在鉴别病变是否为恶性的表现。而且,分析穿刺结果对治疗方案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62例,男29例,女33例,平均54(12~84)岁。其中,最终诊断经手术病理确诊者41例,随访确诊者21例。穿刺活检在鉴别病变是否为恶性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00%,95%,100%,80%。所有患者中出现并发症2例,均为穿刺后局部血肿形成。本组共有35%(22/62)的患者穿刺前后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18例穿刺前拟行手术切除,穿刺后改行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方式发生变化,穿刺前拟行广泛切除,穿刺后仅行病灶刮除或清理术。结论 CT引导下同轴穿刺在骨盆病变术前诊断中,尤其在良恶性病变鉴别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而且安全性好。可为制订正确的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栓塞在高位骶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高位骶骨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实施手术。通过回顾其介入操作记录、影像资料、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单等,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的血供、大小,栓塞后肿瘤血管和染色明显减少。术中见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与正常组织界限变清,手术分离时出血相对减少。手术时间为f147.97±38.99)min,术中失血量为(1932.35±1293.27)ml,术中输血量(1296.00±938.00)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相关并发症,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18/37(49%),切口感染发生率8/37f22%)。结论术前动脉栓塞是高位骶骨肿瘤手术的有效辅助手段,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量;另一方面,栓塞可增加切口延迟愈合及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治疗骨转移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1例骨转移癌合并DVT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小板( 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进行比较。结果骨转移癌合并DVT患者治疗后DVT的总有效率为90.2%;治疗前后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期间9例(17.6%)患者发生出血倾向,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LMWH治疗骨转移癌合并DVT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通过对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及D-二聚体、Toll样受体2(TLR2)的诊断价值分析,为PJI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室治疗并行随访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36例观察对象后收集其资料,包括其年龄、性别、BMI、糖尿病史、吸烟史、肿瘤位置、恶性肿瘤分期、手术时间、截骨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血清D-二聚体、血清TLR值;分析PJ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血清D-二聚体、血清TLR的诊断价值。结果 PJI的发生率为11.76%;术后化疗、手术时间≥180 min为PJI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两指标联合、血清D-二聚体、血清TLR2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依次为0.917、0.894、0.778, TLR2的AUC小于两指标联合诊断(P <0.05);灵敏度依次为0.975、0.908、0.708,特异度依次为0.750、0.750、0.812。结论 术后化疗、手术时...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 榄香烯在骨肉瘤中诱导自噬发生的信号通路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以不同浓度(0、10、20、50、100、150 μg/ml)的β 榄香烯处理人骨肉瘤143B细胞24、48 h后,应用CCK 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0、20、50 μg/ml β 榄香烯处理143B细胞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使用Annexin Ⅴ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的分布及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143B细胞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 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 mTOR)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β 榄香烯呈浓度依赖性地显著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的增殖,其对143B细胞24 h和48 h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889 μg/ml和1848 μg/ml;143B细胞经20、50 μg/ml β 榄香烯处理48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43±0.99)%和(19.21±0.82)%,明显高于0 μg/ml β 榄香烯组(6.87±1.02)%;且其细胞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亦明显高于0 μg/ml β 榄香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0、50 μg/ml β 榄香烯处理骨肉瘤143B细胞48 h后,细胞质内的自噬体数量明显增多,其LC3 Ⅱ/LC3 Ⅰ表达水平较0 μg/ml β 榄香烯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 榄香烯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p AKT和p mTOR的表达,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 结论β 榄香烯可以诱导人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还可以通过抑制AKT/mTOR通路激活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6例 (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 >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