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1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1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脑脊液和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组织蛋白S-100β含量在脑缺血性损伤时升高的程度能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NSE和S-100β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地点及对象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230~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实验由作者完成.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神经等级评分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功能的恢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中NSE和S-100β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皮质区、纹状体NSE,S-100β含量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皮质区、纹状体区的NSE和S-100β免疫阳性反应均于缺血再灌注后12 h明显增强,并随时间变化而逐渐下降,至14 d降至正常水平.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2 h~1 d时为3.00分,再灌注3,7,14 d恢复至1.50分(t=2.60~4.48,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SE和S-100β蛋白表达增加,并与神经功能恢复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神经调节因子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神经调节因子(NRG)是一个由4种基因编码的多肽家族,包含4种同源异构体NRG-1,2,3和4,其功能性受体是由ErbB酪氨酸激酶受体组成,属于跨膜酪氨酸激酶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包括ErbB2/HER2/neu,ErbB3/HERS和ErbB4/HER4.NRG通过诱导ErbB受体构象变化,使ErbB蛋白形成二聚体,继而激活酪氨酸激酶,引起C-末端的自身酪氨酸磷酸化和反式酪氨酸磷酸化,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关节滑膜嵌顿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20具成人腰部脊柱标本上观察了腰椎间关节的结构。椎间关节囊的前、后壁紧张,上、下壁松弛.关节腔的上、下两极被滑膜皱襞填充.关节滑膜内有神经纤维,可能与痛觉有关.当关节运动和多裂肌收缩不协调时,滑膜皱襞可能被嵌于椎间关节面之间而导致腰背痛.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关节及部分相关结构的神经支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20具成人腰骶部脊柱标本上,观察了腰椎间关节及部分相关结构的神经分布.腰椎间关节主要由腰神经后内侧支支配,为单源多节段分布模式。后内侧支的行程为双“S”形,可使神经缓冲牵拉免受损伤,它经过狭窄弯曲的骨纤维管时可能易受嵌压导致下背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神经调节素-1β(NRG-1β)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功能,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和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经颈内动脉微量注射NRG-1β(2μg/kg)干预治疗,Bederson法评价动物的神经行为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QP-4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动物均表现神经行为功能障碍,缺血侧出现脑梗塞病灶,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和胶质细胞AQP-4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较,NRG-1β治疗组缺血24h,动物神经行为功能损伤明显改善,凋亡神经细胞数明显减少,脑梗塞体积显著缩小(P<0.05);但脑组织含水量和AQP-4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22h、46h和70h组,上述5项指标较相应的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RC-1β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胶质细胞AQP-4表达和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水肿和缩小梗死体积,从而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兔脑缺血再灌注伤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兔脑缺血再灌注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兔用线栓法建立兔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再将成功的兔MCAO/R模型随机分为永久性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另取同样动物行假手术分别作为缺血组及再灌注组的对照组;观察不同时间DWI像上高信号区范围变化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演变特点。结果1.缺血组:缺血1h可见到DWI像上明显的高信号伴ADC值的下降,缺血不同时间点DWI像上的高信号区较缺血1h均有增大,24h后趋于稳定。缺血组不同时间点平均ADC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再灌注组:与再灌注前相比,再灌注2h、5h组均表现为DWI像上高信号区缩小及ADC值升高;再灌注11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增大伴ADC值升高;再灌注23h、47h组表现为高信号范围增大而ADC值出现较明显下降。结论急性脑缺血后DWI像高信号区及ADC值的下降经早期再灌注后可明显改善,但持续再灌注可能导致ADC值再次下降。  相似文献   
7.
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GAP-43 mRNA表达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肌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后中枢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注2 h、12 h、1 d、2 d、3 d、7 d1、4 d组(n=4),另取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BEDERSON等神经功能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基因(GAP-43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于再灌注2 h~7 d、治疗组于再灌注12 h~7 d,GAP-43 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多(t=2.70~29.84,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GAP-43mRNA表达于再灌注2 h一过性下降,12 h和7 d明显增高(t=1.97~7.41,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恢复于再灌注7 d有显著性差异(t=2.31,P<0.05)。结论肌苷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与神经轴突再生有关的GAP-43 mRNA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mRNA及其蛋白表达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肌苷组缺血再灌注前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同步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COX-2 mRNA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强,12h达高峰,持续1~3d,然后逐渐降低,至14d仍高于再灌注2h水平,同一时间点皮质区高于纹状体区。肌苷组COX-2 mRNA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2h~14d较对照组显著减低(t=5.50~11.66,P〈0.01)。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COX-2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COX-2 mRNA相似,但其高峰出现在24h,较COX-2 mRNA略延迟,且持续时间短,至7d已降至再灌注2h水平,同一时间点皮质区高于纹状体区。肌苷组COX-2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2h~14d较对照组显著减低(t=3.27~18.14,P〈0.01)。结论 肌苷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COX-2 mRNA及蛋白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核因子-κB(NF-κB)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变化。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和缺血再灌注组(n=28),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6h、12h、1d、2d、3d、7d、14d神经细胞NF-κB和IL-6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有微弱的NF-κ表达,阳性细胞为淡棕色。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皮质区和纹状体区神经细胞NF-κB表达逐渐增强,于再灌注1d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IL-6表达部位和变化规律与NF-κB相似,但其表达高峰在再灌注2d。NF-κB和IL-6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变化规律具有显著相关性(r=0.9196,P〈0.01)。结论 NF-κB和IL-6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态针刺穴位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动态针刺穴位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76例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动态针刺组、传统针灸组和对照组,其中动态针刺组在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Brunnstrom Ⅰ期上肢取阴经穴,下肢取阳经穴;Ⅱ期后改用上肢阳经穴为主,下肢以委中、足三里穴为主进行动态针刺。传统针灸组在对照组所用药物的基础上按传统针灸方法进行治疗。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临床疗效和康复效率。结果 治疗末期动态针刺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组和对照组(F=4.372~20.001,q=3.964~5.407,P〈0.01);传统针灸组在MBI、临床疗效和康复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q=3.461~4.092,P〈0.05、0.01)。结论 动态针刺治疗是肢体康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