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药学   20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芬待因的镇痛效应及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小鼠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大鼠甩尾法测定洛芬待因的镇痛效果,实验表明,洛芬待因镇痛效果确定,与单方药效学比较,洛芬待因的两组份有较好的药效协同作用。为了解该药的安全性,还采用对大,小鼠灌胃给药法,测定了其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洛芬待因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两组份毒性作用未相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计算机实时控制的定时自动静脉给药法,72h快速致使大鼠身体依赖性形成。各组戒断症状分值为:NS组11.0±s2.9;吗啡组81.0±s8.6;DHE组41.0±s4.4,表明大鼠已形成明显身体依赖性(P<0.001)。在该模型基础上,利用3H-TdR掺入法测得DHE明显抑制大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各组刺激指数为:80.69±s1.76;49.04±s1.10和30.77±s2.14(P<0.001)。利用MTT法测DHE也能抑制大鼠IL-2活性,各组A570nm值为:0.39±s0.03;0.31±s0.04和0.26±s0.04(P<0.01)。结果表明DHE自动静脉给药明显抑制大鼠免疫功能,且较1000倍剂量的吗啡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采用固定比率为1:1的4h连续自身给药实验模型,药物是经典的具有较强精神依赖性的盐酸吗啡。在低于形成身体依赖性的阈下剂量,大白鼠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能形成主动的觅药行为。改变每次响应注射剂量后,大白鼠均能通过调整踏板次数来控制药物的摄入量,组间t检验踏板次数有显著性差异,而日剂量无明显差异,说明精神依赖性已经形成。大白鼠自身给药实验形成稳定模型的周期短,且药物进入大鼠静脉时不延期、不打扰动物,给药的剂量准确,影响因素少,所得到的实验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丙氧匹林的镇痛效应和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小鼠乙酸扭体法,热板法和大鼠甩尾法测定了测定了丙氧匹林片(右丙氧芬100mg,阿斯匹林250mg)的镇痛效应,并进一步测定其急性毒性,镇痛强度,小鼠热板法和乙酸扭体的ED50值分别为158和6.09mg/kg,大鼠甩尾法ED50为151mg/kg,急性毒性LD50大,小鼠分别为616和960mg/kg,结果表明:同右丙氧芬相比,丙氧匹林有较好镇痛作用及剂量,效应关系,且毒性较低。提示丙氧匹林可能  相似文献   
5.
羟甲芬太尼的精神依赖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羟甲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镇痛苦,本实验采用3种动物、3种药物精神依赖性评介方法对其精神依赖性潜力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羟甲芬太尼存在着一定的精神依赖性潜力,但等效剂量的羟甲芬太尼的精神依赖性潜力低于吗啡,同时对其依赖性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推测其药物强化效应可能是通过阿片μ-受体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用静脉自身给药法评价可卡因及麻黄碱的精神依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工作采用静脉自身给药(intravenousself-administration)方法,评价可卡因(cocaine)及麻黄碱(cphcdrine)的精神依赖性。当可卡因的一次注射剂量为1.0mg·kg-1及0.5mg·kg-1时.大鼠可以在固定比率(fixedratio,FR)为1的实验程序控制下形成自身给药行为。当剂量增加时大鼠的踏板频率下降,但是药物的总摄入量没有改变。麻黄碱一次注射剂量为4.78mg·kg-1时,可以作为替代药物维持大鼠的自身给药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通过灌胃给药途径对氯芬待因的急性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鼠LD50为619.3(541.9-707.6)mg·kg-1。大鼠LD50为120.8(95.4-152.9)mg·kg-1。急性死亡的动物胃肠系统受损严重,似表明主要是组方中双氯芬酸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大鼠静脉自身给药实验法评价甲基苯丙胺及其衍生物安啡拉酮的精神依赖性潜力。在自身给药形成实验中,当甲基苯丙胺剂量分别0.25、0.125、0.0625mg·kg-1(注射)时,大鼠在固定比率程序控制下,可以对甲基苯丙胺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反应,有剂量效应关系;当安啡拉酮日剂量相当于人剂量的2.0、5.0、7.0倍时,大鼠对安啡拉团仅产生比盐水稍高的反应率,不稳定,且无剂量效应关系。在替代实验中,大鼠先形成稳定的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行为,安啡拉酮(日剂量相当于人剂量的2-5倍)可以替代甲基苯丙胺维持自身给药反应,有剂量效应关系,但反应率不稳定。在累进比率程序控制下,甲基苯丙胶的自身给药反应“终止点”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实验表明甲基苯丙胺有较强的精神依赖性潜力,而安啡拉酮较弱。  相似文献   
9.
盐酸丁丙诺啡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舌下滴注给药进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热板实验和舌下滴注、皮下给药进行大鼠甩尾法镇痛实验,测定盐酸丁丙诺啡的镇痛效果,结果表明,丁丙诺啡舌下给药镇痛效果确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小鼠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大鼠甩尾法测定洛芬待因的镇痛效果。实验表明,洛芬待因镇痛效果确实,与单方药效学比较,洛芬待因的两组份有较好的药效协同作用。为了解该药的安全性,还采用对大、小鼠灌胃给药法,测定了其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洛芬待因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两组份毒性作用未相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