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有关文献的荟萃分析,探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方法检索1966年到2004年8月期间发表的有关预防性抗生素治疗SAP的作用方面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按照入选标准,有6项临床试验纳入本研究,由2名作者各自独立地对入选研究中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进行摘录,并用RevMan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SAP患者中,使用能在胰腺组织中达到有效浓度的广谱抗生素并不能减少胰腺感染(RR = 0.77,95%可信区间为0.48 ~ 1.24,P = 0.28),也不能减少手术干预(RR = 0.84,95%可信区间为0.40~1.74,P = 0.64),更不能降低死亡率(RR = 0.54,95%可信区间为0.28 ~ 1.04,P = 0.07),只有胰外感染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减少(RR = 0.52,95%可信区间为0.31 ~ 0.88,P = 0.01).结论不建议在SAP患者中不加选择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对于CT证实的坏死性胰腺炎,可以考虑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c-fos在胃肠道刺激信号传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fos近年来在内脏刺激传入研究中应用较广,本文就其在各种胃肠道刺激传入、相关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以及c-fos检测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盐酸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盐酸伊托必利(商品名:瑞复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多中心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以多潘立酮作为对照。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被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为40例,试验组给盐酸伊托必利50mg,po,tid;对照组给多潘立酮10mg,po,tid。疗程均为2周。结果:2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均显著缓解,疗效相近,但餐后饱胀的改善作用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伊托必利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而安全的新一代促胃肠动力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贝酯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胰性腹痛和高淀粉酶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随机双盲法将拟行ERCP术的患者分为加贝酯组和对照组.加贝酯组患者在ERCP术前0.5 h起开始静脉滴注加贝酯(300 mg加入林格氏液500 ml),维持4.5 h.对照组则仅静脉滴注林格氏液500 ml,也维持4.5 h.结果共有94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加贝酯组48例,对照组46例.加贝酯组有3例(6.3%)、对照组有9例(19.6%)患者发生了胰腺炎(P = 0.040);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两组分别为12例(25.0%)和21例(45.7%)(P = 0.036);胰性腹痛的发生率两组分别为5例(10.4%)和14例(30.4%)(P = 0.016).结论以加贝酯总量300 mg持续4.5 h静脉滴注(术前0.5 h起给药)较安慰剂能有效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减少高淀粉酶血症及胰性腹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陈胜良  莫剑忠  陈晓宇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2,7(5):280-282,285
背景:胆汁反流、胃酸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均是胃黏膜损伤的独立致病因素。然而,它们共同存在时有无协同致病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胆汁反流、胃酸和H.pylori感染共同作用对胃黏膜损伤程度和分布的影响。方法:37例胃镜检查疑有十二指肠胃反流者均经24h胃内胆汁监测证实,同时行胃内PH监测。胃体和胃窦黏膜有或无活动性炎症、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分别记2分或1分。分别以胃体和胃窦黏膜的各项病理学改变为应变量,以胃内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pH<4的时间百分比和H.pylori感染状态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7例患者胃内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为34.49%±22.69%,pH<4的时问百分比为78.68%土 9.91%,H.pylori阳性率为29.73%。胆汁反流出现在以胃体和胃窦黏膜肠化以及胃体黏膜活动性炎症为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H.pylori出现在以胃体黏膜活动性炎症为应变量的回归模型中。结论:胆汁反流是胃黏膜肠化的危险因素;胃内有胆汁反流存在时,H.pylori感染是导致胃体新膜炎症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b)对肝硬化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57Co标记微球观察促红素长期治疗对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应用荧光法测定大鼠血清NO含量。结果肝硬化大鼠全部出现高动力循环状态,且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血H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促红素治疗组,高动力循环状态明显改善,与未治疗组比较,Hb含量显著升高,血清NO含量显著降低。结论促红素致Hb增加,进而加速NO灭活对肝硬化高动力循环状态可能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疾病状态时胃食物排空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疾病时胃排空功能变化,探讨胃排空改变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十二指肠溃疡(DU)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应用双同位素标记试餐SPECT胃排空检测技术研究17例健康志愿者、22例FD、17例DU、23例糖尿病(DM)、11例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PSS)患者在进食液体和固体试餐后食物在胃内的分布、半排空时间及胃排空曲线的变化。结果:病例组的液体排空曲线与对照组相似,但pS3和DU组的液体L’延长(PSS:79.3±19.3;DU:59.0±17.3;对照组:41.6土9.6分钟;P均<0.05)。4个病例组的固体食物胃排空曲线发生类似的变化,即迟滞相消失、初始胃排空较快、继后的排空变慢,其中54.5%FD、81.8%PSS、70.6%DU和56.5%DM患者的固体T50延长,未见固体食物排空加速者。结论:本组FD,DU患者的胃排空模式改变与PSS、DM患者相似,可能是非特异性的,在疾病的发生中可能不起始动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1994年休士敦第七届胃十二指肠病理学和幽门螺杆菌研讨会和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学大会vanderHulstRWM,TytgatGNJ幽门螺杆菌(Hp)的根治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显著减少。今年,对于溃疡病中的Hp,美国NIH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9.
1965年Pecile和Mtiller据实验推测下丘脑存在一种能抑制生长激素释放的物质。嗣后Krulich等指出这可能是一种肽类。直到1972年,Guillemin等才成功地从羊的下丘脑分离到并确定是一种十四肽。当时认为这是下丘脑分泌的特异性物质,故称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素(somatostatin,下称抑释生长素),以后的研究特别是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证明,除下丘脑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交感神经节等组织外,胃肠道亦存在这种激素,尤其是胰岛D细胞内,其作用也不只是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24 h胃腔内胆红素吸光度和pH值联合监测方法,检测49例慢性胃炎患者,并将其分为胆汁返流阳性组和阴性组.观察胃体、胃角和胃窦黏膜活动性感染等各项病理改变,并分析胃内胆汁返流时间与胃黏膜病变特征和胃内pH>4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9例慢性胃炎患者中,38例胃内存在胆汁返流,11例不存在胃内胆汁返流.胆汁返流组全胃黏膜病变均较无胆汁返流组严重;胆汁返流时间与近端胃黏膜病变呈正相关,与pH>4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胆汁返流是慢性胃炎患者全胃黏膜病变的重要病因之一,可能会促进H.pylori定植范围向胃体蔓延,从而加重近端胃黏膜损伤,对胃黏膜酸暴露情况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