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采用5%CO2吸入CT灌注成像研究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患者MCA分布区脑血管储备能力。资料与方法临床诊断为症状性MCA缺血且无心、肺疾病患者20例,基础态CT灌注成像TTP参数图显示有MCA供血区TTP延长。首先进行常规脑灌注CT检查(基础态);20min后,面罩吸入5%CO2,持续吸入2min后再次行脑灌注CT检查(激发态)。感兴趣层面选择基底节层面和放射冠层面,层厚10mm。计算机后处理获得脑血流量(CBF)参数图后,于MCA分布区皮层多点手绘感兴趣区,分别计算双侧皮层CBF,计算双侧CBF变化率r=(CBF激发态-CBF基础态)/CBF基础态×100%;比较双侧激发后CBF改变,分析患侧MCA分布区脑血管储备能力。结果患侧MCA分布区皮层CBF明显低于健侧。健侧MCA分布区基础态和激发态CBF可见不同程度的改变:升高17例,降低3例。对17例激发后升高的患者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将患侧CO:激发反应分为:Ⅰ型,激发后CBF升高;Ⅱ型,激发后CBF变化不明显;Ⅲ型,激发后CBF降低。结论5%CO2吸入CT灌注成像激发试验可以评估脑血管储备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海藻多糖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国内外对海藻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肾错构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本院诊治的22例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18例行CT检查,3例行MR I检查。5例行肾切除术,1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5例行肿瘤剜除术。结果:2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5例剜除术患者经6个月~3年的随访,未见复发且肾功能良好。结论:B超对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是有帮助的,CT和MR I是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较好方法。直径大于4 cm的肾错构瘤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时应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发病后3个月时的运动功能及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00-01/2004-08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180例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1个月。而治疗组在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同时给予抗抑郁治疗:氟西汀20mg/d,连续服用3个月。结束后两组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为6.4±6.2,治疗前为18.5±6.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为10.4±8.5;对照组为22.6±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治疗组为7%,对照组为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减少3年内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脑血流储备的临床意义和测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脑血流储备是评价脑血管病的一项重要参数,临床意义重大。脑血流储备的检测方法较多,如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氙吸入技术、氙-CT、灌注CT、MRI、经颅多普勒、经颅超声波谐振灌流成像、近红外线光谱、激光多普勒,但迄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使脑血流增加的激发试验包括CO_2吸入试验、屏气试验、乙酰唑胺试验等。文章重点阐述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灌注CT在测定脑血流储备上是否一致。方法分别用TCD屏气法和灌注CT口服乙酰唑胺法测定了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支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的脑血流储备。屏气试验采用正常吸气末平静屏气30s;口服乙酰唑胺试验采用口服乙酰唑胺2.0g,口服乙酰唑胺后2.0~2.5h内行第2次灌注CT检查。结果将试验所得计量资料转换为等级资料,行两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P=0.039),说明TCD与灌注CT所测得脑血流储备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存在一致性;散点图直观地显示TCD与灌注CT所测得的脑血流储备值的之间没有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尚未发现TCD与灌注CT在脑血流储备测定上存在显著的一致性,在评价狭窄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储备时,TCD尚不能够代替灌注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血管储备的改变是否能预测有颈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方法采用灌注CT和吸入5%CO2方法测定脑血管储备。研究对象为37例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患者,平均年龄(58.0±11.9)岁。分为两组:储备下降组(脑血管储备〈10%)和储备正常组(脑血管储备≥10%)。所有患者采用药物治疗,通过定期门诊或者电话随访。结果脑血管储备下降组17例,脑血管储备正常组20例。在平均56.9个月的随访中,总共有7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均发生于脑血管储备下降侧的脑组织,并且都属于脑血管储备下降组(7/17)。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在脑血管储备下降组和正常组分别是8.7%和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脑血管储备下降组发生卒中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2,Log-rank法)。结论对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脑血管储备的下降可能预示着未来易于发生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西区2013年6月~2014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测定内中膜厚度及其最大斑块厚度。在发 病4 d内检测其血清HCY浓度。患者按照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n =152)和无斑块组(n =44)。组间比 较采用秩和检验,HCY与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 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无斑块组(n =44)的HCY中位数是11.6 μ mol/L,斑块组(n =152)的HCY的中位数是14.0 μ mol/L,秩和 检验P =0.011。Spearman相关检验发现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0.247, 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8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0~1.131,P =0.0001]、男性性别(OR 4.304,95%CI 1.738~10.660,P =0.002)、高血 压史(OR 3.864,95%CI 1.750~8.534,P =0.001)是影响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CY(OR 1.026, 95%CI 0.973~1.081,P =0.344)对斑块形成的影响无显著性。但是,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亚组 (n =183)分析发现HCY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67,95%CI 1.006~1.430,P =0.003)。 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斑块组血清HCY高于无斑块组,血清HCY与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呈正 相关。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 h"于2011年3月30日入院。患者2 h前安静状态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不能行走、意识模糊。无视物旋转、视物成双、耳鸣、恶心、呕吐,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流涎,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当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示:右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及右侧基底节区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见大片浅淡状略长T1、长T2信号,弥散加权  相似文献   
10.
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价新型羟白南基消除剂一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托奉注射液30mg2/d,共14d,同时给予抗生素、赖氨酸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余同治疗组。采用GO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两组的近期(21d)和远期(3个月)疗效。结果 治疗组近期优良率(68.1%)和远期治愈及良好患者比率(76.9%)明显高于对照组(40.3%,45.5%),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近期死亡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20%),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托奉对高血压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