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9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对400例卒中病例进行快速回顾性调查时,发现其中约25%具有一定程度的躯体感觉缺损。约2%的卒中患者不仅有感觉缺损,而且有自发性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PSP,认前称为丘脑综合征)。很多CPSP被忽视,因为当仔细记录并定量评价运动缺损时,躯体感觉检查至少是主观的和草率的,但更常见的是缺乏。针刺感和疼感在CPSP常常分离。  相似文献   
2.
妥泰治疗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2001~2004年对32例诊断为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癎的患儿进行了妥泰治疗,对其疗效、脑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对400例卒中进行快速回顾性调查时,发现其中约25%具有一定程度的躯体感觉缺损。而且2%的卒中患者不仅有感觉缺损,而且有自发性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PSP,以前称为丘脑综合征)。多数CPSP被漏诊,因为当仔细记录并定量评价运动缺损时,躯体感觉检查充其量是主观的和草率的,且更常见的是省略了这种检查要注意针刺感和疼痛感在CPSP常常分离。躯体感觉障碍指脑干躯体感觉通道,即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东菱克栓酶 (DF - 5 2 1)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72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DF - 5 2 1治疗组 39例和传统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33例。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 2 4h内及 3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 6 8 5 %和 92 3%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8 9%和 5 9 3% ,P <0 0 1;DF - 5 2 1治疗后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DF - 5 2 1治疗频发的TIA疗效显著 ,起效快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两种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 ,并探讨减少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将 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对上、下睑及面肌进行多点注射 ,A型肉毒毒素 (BTA)浓度为 5 0u/0 1ml,B组注射浓度为 2 2 5u/0 1ml。比较两组间疗效、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疗效相似 ,总有效率为 10 0 % ,A组症状完全缓解 18例 (60 % ) ,明显缓解 6例(2 0 % ) ,部分缓解 6例 (2 0 % ) ,总显效率 80 % ;B组完全缓解 16例 (5 3 3 % ) ,明显缓解 6例 (2 0 % ) ,部分缓解 8例 (2 6 7% ) ,总显效率73 3 %。两组均无过敏和全身中毒反应 ,但A组出现上睑下垂、眼睑闭合不全、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增多 ,差异显著 ,P <0 0 5。结论 BTA治疗面肌痉挛以小剂量为宜。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安全有效 ,简单易行 ,副作用少而轻微、短暂 ,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对400例卒中进行快速回顾性调查时,发现其中25%具有一定程度的躯体感觉缺损。约2%卒中患者不仅有感觉缺损,而且有自发性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PSP.以前称为丘脑综合征)。躯体感觉障碍指脑干躯体感觉通道,中央沟后顶叶皮层,和(或)丘脑腹后核和皮层之间的连接处受累。这些病例的运动缺损通常轻微,且病人能步行可能伴有痉挛性步态,这可能因为该损伤部位比引起纯运动症状的损伤部位更靠后。15%~20%的 CPSP 病例是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梗塞而不是典型的脑血管意外。75%的 CPSP患者疼痛在卒中后3个月左右(有时多至24个月)才出现。无疼痛和有疼痛的躯体感觉缺失患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Vigabatrin(γ-乙烯基-γ-氨基丁酸)是一种合成的GABA衍生物,且是一种特异的不可逆转的GABA转氨酶(对GABA进行降解、代谢的酶).该药通过抑制GABA这种突触内抑制性神经递质并增加其浓度而发挥抗痫作用.抗痫作用随着鼠脑及癫痫病人脑脊液中GABA的浓度增加而增加.不同的癫痫动物模型,Vigabatrin作用各异,但一般呈广谱抗痫活性.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观察室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混合性中风30例。发病时以出血灶为主者18例,以梗死灶为主者12例;具有单侧体征者20例,具有双侧体征者10例。结果提示:本组混合性中风以大血肿、小梗死较多;体征单侧较双侧为多;出血灶多位于基底节,其次为脑叶和脑干,梗死灶多位于出血灶的对侧或为双侧小梗死。本文还讨论了有关混合性中风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9.
光量子疗法治疗脊髓前动脉梗塞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量子疗法治疗脊髓前动脉梗塞1例胡法富,杨茂轩,余露脊髓前动脉梗塞,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应用光量子疗法治疗脊髓前动脉梗塞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42岁,干部。以“突然摔倒,继之四肢麻木无力11天”于1994年4月29日由外院转入我院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检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NDS比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均P〈0.01),BI指数升高,血清SOD活性升高,LPO含量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依达拉奉组的变化更显著(均P〈0.01);依达拉奉组的总有效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66.6%)(P〈0.01)。结论依达拉奉具有明显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