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以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比较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块的三维运动稳定性,以评价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3—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全军及广东省重点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是利用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复合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提供(专利号为:(03236843.7)。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C1~T1节段,均分为3组:正常组、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的C5与C6椎间盘处,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髂骨组及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自体髂骨和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正常组为完整结构标本,不予进行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测量系统测量3组颈椎节段间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等三维运动范围。结果:在椎间盘切除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后,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椎间置入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后伸状态下椎间置入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和髂骨置入物与正常组比较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后颈椎稳定性良好,置入椎间后较椎间置入髂骨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定位下段颈椎椎弓根的置钉点。 方法 37套成人颈椎CT数据, 三维重建下透视模拟椎弓根在侧块背面的投影,标记其中轴点为置钉点。观察各节段置钉点的分布特征,将侧块背面外上象限等分为九个区域, 观察各节段置钉在九区的分布。以置钉点为原点, 建立直角坐标系, 测量其距侧块背面上外界的坐标值x、y 。结果 C3 、C4节段置钉点多位于W2区和Z2区, C5、 C6节段置钉点大多位于Z2区, C7 节段置钉点则多位于N2区。置钉点距侧块背面外界的分布,在C3 、C4 、C5 、C6节段< C7节段(P<0.05), 置钉点距侧块背面上界的分布, C3~C7 各节段特征接近( P>0.05)。从C3 到C7, 置钉点分布表现为从外向内的特征,C3 ~C6特征接近, C7特征较特殊。结论 侧块外上象限的九分法有别于其他定位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由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CFC)植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及抗最初脱位趋向.方法 在6具颈椎标本上,前路颈5-6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测量运动范围;颈4-5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拔出力学实验测试最大拔出阻力.结果 BCFC组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后伸状态下BCFC组和髂骨组较正常组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FC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117.87N(最小值97.5N,最大值135.1N)较骼骨的57.65N(最小值48.6N,最大值68.2N)大,抗脱位趋向较髂骨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CFC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一种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ioactiveCervicalFusionCage,BCFC)和自体髂骨的拔出阻力,以评价BCFC植入椎间后的最初脱位趋向。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上,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分别植入BCFC和自体髂骨,测试植入物的最大拔出阻力。结果:在拔出试验中,BCFC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117.87N(最小值97.5N,最大值135.1N)和自体骼骨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57.65N(最小值48.6N,最大值68.2N)。结论:BCFC的空心螺柱状结构植入椎间后能提供较好的即刻稳定性,可防止最初脱位趋向,能够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的MRI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MRI定量和定性特征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MRI分型标准.[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47例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在MRI影像学上测量颈髓损伤的范围、损伤节段纤维椎管的矢状径和骨性椎管的矢状径,分析结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制定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的MRI分型标准.用加权Kappa值检验放射科医师和骨科医师的MRI分型一致性.[结果]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纤维椎管的矢状径C5/6节段最小,为(6.03 ±1.49) mm;骨性椎管矢状径C4/5节段最小,为(11.85±1.21) mm,纤维椎管与同节段骨性椎管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范围(2.76±1.29) cm;其中27例脊髓水肿损伤范围为(2.58±1.22) cm;20例脊髓出血损伤范围为(2.89±1.30) cm;本组病例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JO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改善率为55.1%.放射科医师和骨科医师间的MRI分型一致性KA1C1=0.527、KB1D1=0.411;KA1B1=0.661;KC1D1=0.659;4个评估者两次评估间的一致性KA-D=0.493-0.723.[结论]该MRI分型是一种新的方法,经临床检验对颈椎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诊断和治疗有临床意义.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MRI分型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有效性评估方法,对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一项新技术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评价其在颈椎疾患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等颈椎疾患16例,行颈椎单开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结果 1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术前JOA评分:9.06±2.380(5~13),术后JOA评分:13.63±1.408(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大部分病人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改善率57.5%.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二期实施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出现继发性椎管狭窄.结论 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OsteoMed M3钉板内固定具有避免开门后再关闭,保持椎管扩大效果,同时对脊柱活动度影响小的优点,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enlarged manipulation incision of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EMI-VATS)进行胸腰段椎体骨折前路手术的可行性与特点。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应用EMI-VATS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9例,骨折脱位2例;平均年龄39岁;伤后1周以内施术6例,2周以内3例,3周以上2例。结果 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00ml,手术时间平均为150min,术后总引流量平均360ml,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时间平均为55h,发生暂时性肋间神经痛、肺不张、少量胸腔积液各1例。术后随访最长者25个月,短者43d,术后脊柱形态均接近正常,植骨及内固定未发现移位与塌陷,对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比较,改善I级者5例,改善Ⅱ一Ⅲ级者2例;2例A级其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2例E级者其神经功能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EMI-VATS行椎管减压、前路植骨与内固定,与传统开放脊柱前路和“锁孔”胸腔镜手术比较,具有开孔少、操作简单、组织创伤小、出血量少和对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等优势;适合不同时期骨折病人,但微创器械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颈椎旋转-侧屈的耦合运动相互关系.[方法]获取CT扫描图像数据,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10.0、HyperMesh10.0、Abaqus 6.9.1等软件建立和验证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测定在侧屈模拟状态下的节间旋转角度.[结果]建成后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实验共生成177 944个单元,35 668个节点.加载后以其颈椎各种模拟状态下的节间运动范围(角度)为指标,与实验实测结果相比较,表明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在侧屈模拟状态下,对其模型进行节间旋转角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颈椎具有明显的耦合特征,即侧屈时伴有明显的轴向旋转运动.[结论]利用数字图像技术、逆向工程、三维有限元的方法相结合,建立下颈椎(C3~7)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后续的下颈椎运动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多模式三维重建(MM3DR)诊断复杂性骨盆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128例均摄骨盆C线片;同时采用3—5mm层厚连续SCT扫描,1.5~2.5mm间距后重建,源像传于AW4.0工作站行SSD、MPR及MIP三维重建;采用SSPS13.0软件分析。结果:SCTMM3DR与X线片对复杂性骨盆骨折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SD与MIP能对复杂骨盆骨折获取清晰全景立体图像,MPR能多角度观察骨盆各骨骨折的细节情况。结论:MM3DR对复杂骨盆骨折诊断、分型与手术选择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神经端侧吻合重建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感觉功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报道神经端侧吻合重建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感觉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及足踝部贴骨瘢痕挛缩共13例.切取皮瓣时,保留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端侧缝合,分别于术后2、4、8、16和24周检测皮瓣的感觉功能.结果 13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24个月,恢复了皮瓣的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植物神经功能有恢复.受区的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可一次手术完成创面的修复,神经端侧吻合可重建皮瓣的感觉功能,能早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对手足外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