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旭  刘海霞  孙静华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90-1391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过程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2 630例,回顾性统计分析这些患者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应用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 行CT增强扫描的2 630例患者中,共有79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其中轻度不良反应60例,占76.0%;中度不良反应17例,占21.5%;重度不良反应2例,占2.5%;无1例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CT增强扫描中碘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采取一定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降低甚至消除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血管黏附分子中选择素结构、功能及其表达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归纳总结选择素的组成、分布、结构、表达及其选择素与配体相互作用的主要功能。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7-01有关选择素功能的相关文章,检索词“Selectin,func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01/2007-01期间的选择素的相关文章,检索词“选择素、功能”,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选择素研究进展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无关文献或相关性不强的文献,对剩余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明确其相关性。纳入标准:随机对照研究;实验或临床研究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的同一研究、综述文献(或个案报道等)。资料提炼:共收集到79篇有关选择素研究方面的文章,33个实验或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6篇文献中,32篇为未随机研究或重复性研究,14篇为综述类文章。资料综合:33个实验包括403例患者和342只实验动物,分别阐述了以下3点:①选择素家族的组成、分布:目前发现的选择素家族包括3个成员: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P-选择素和E-选择素表达于内皮细胞,L-选择素只表达于白细胞。②选择素的结构及其表达:选择素分子是一类Ⅰ型跨膜糖蛋白,它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3种选择素的胞外区的不同部位在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间有一定的同源性。而跨膜区和胞内区则没有同源性,胞内区是细胞内部分。③选择素的配体:选择素执行其功能离不开和其配体的相互作用,配体包括糖类配体和蛋白类配体两部分。糖类配体主要是一些寡糖基团。蛋白类配体多是一些分子量在数万到数十万单位的蛋白分子。④选择素的主要功能为:介导炎症过程中白细胞的起始黏附,参与肿瘤转移过程,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参与血栓形成及促进创伤的修复和愈合,参与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参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等。结论:①目前发现的选择素家族的3个成员,P-选择素和E-选择素表达于内皮细胞,L-选择素只表达于白细胞。②选择素的主要作用是在炎症发生时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起始黏附,以及介导白细胞之间、白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此外,在淋巴细胞归巢、炎症反应、血栓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转移等过程中,选择素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管的损害,特别是对静脉血管的损害程度,了解加重血管炎性反应的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随机选取一氧化碳中毒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抽取其他疾病患者(头晕及胸闷待查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静脉血管充盈时间,并了解观察组患者疼痛反应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静脉血管充盈时间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较高压氧治疗前,疼痛敏感性增强。结论 高压氧治疗与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管炎性反应关系密切,应以此制定防护措施,防止血管进一步损害,减轻患者痛苦,保障全程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产后大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产后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产妇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行双侧髂内动脉和子宫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以达到止血目的。结果 15例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均有效控制出血,纠正患者休克状态,保留了子宫。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控制保守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提高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生存率。并且介入治疗具有时间短,止血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周围血管疾病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数据库,实现对周围血管疾病文字资料和图片档案的动态化管理。方法:以Microsoft Access 2003软件为基础制作动态病例资料表、输入窗体、查询窗体。将资料完整的周围血管疾病3D-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录入数据库。结果:建立了单机版3D-CTA数据库。数据库主要由五个窗体组成:患者基本资料录入、检查技术、3D-CTA正常解剖与变异、疾病诊断、查询。结论:该数据库是一个完善的、实用的影像与临床相结合的周围血管疾病数据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疑似或已确诊CHD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12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3例)、双支病变组(32例)、三支病变组(29例)及非CHD组(34例);检测并比较各组Hcy及hs-CRP水平.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CHD病人的Hcy和hs-CRP水平也随之升高(P<0.01);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病人高Hcy的比例高于非CHD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CHD病人Hcy与hs-CRP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HD病人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Hcy和hs-CRP水平亦随之增高,同时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Hcy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机制之一可能是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苦参碱诱导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骨架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苦参碱诱导肝癌细胞向正常肝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骨架的改变。方法:采用coom asie b lueR250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苦参碱对SMMC-7721细胞不同时间诱导分化时细胞骨架改变。结果:苦参碱诱导肝癌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骨架经历了解聚、聚合、又趋向正常的变化。结论:此结果将对肝癌的诱导分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BNP及NT-proBNP和心肌缺血缺氧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耿旭  马宾 《医学综述》2014,(8):1374-1376
脑钠肽(BNP)或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已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中。近来研究表明,BNP及NT-proBNP参与心肌缺血缺氧的早期病理过程,与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比较,有助于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的早期诊断,而且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BNP的合成与缺氧诱导因子(HIF)相关,人们试图通过HIF-1α类似物,诱导BNP合成以保护心肌。另外发现,排除心室室壁张力后,心肌缺氧缺血能直接诱导BNP合成,打破了传统的通过机械张力诱导或促进BNP合成的固有理论。  相似文献   
9.
苦参碱对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皇甫超申  刘彬  耿旭  房娜  谷敬丽 《医学争鸣》2007,28(15):1383-138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苦参碱对肝癌患者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增殖、体外杀瘤活性的影响.方法:将苦参碱分为0.1,0.2,0.4,0.6,0.8 g/L 5个浓度组,分别加入含有IL-2的DMEM培养基,体外诱导扩增TIL,通过MTT法检测TIL增殖、体外杀瘤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苦参碱体外对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苦参碱低浓度组(终浓度分别为0.1,0.2 g/L)对TIL作用不明显, 高浓度组(终浓度为0.8 g/L)能抑制TIL增殖和体外杀瘤活性(P<0.01),中浓度组(终浓度分别为0.4, 0.6 g/L)能促进TIL增殖和体外杀瘤活性(P<0.01),CD8 数量有所增加,CD4 /CD8 比值有所下降(P<0.01).结论:合理利用苦参碱可增强患者肿瘤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子宫动脉介入灌注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行子宫动脉插管, 根据术前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体重及造影表现, 灌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 然后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后监测血清β-HCG、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 临床观察有无妊娠囊破裂表现。结果 16例患者均行插管治疗, 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观察2月, 1例患者因血清β-HCG水平持续增高行腹腔镜手术, 15例患者血清β-HCG水平40天内均降至正常范围, 治疗成功率93.7%;1例患者因术后孕囊破裂行手术治疗, 临床成功率87.5%。术后3年内5例患者再次正常妊娠分娩。结论 经皮子宫动脉介入灌注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 可作为具有较高血清β-HCG水平且既往有一侧输卵管切除史患者的首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