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吡拉西坦注射液降低颅内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6例颅内高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快速静脉滴注吡拉西坦注射液100ml,10min内滴完,1次/6h,连续使用5d;对照组58例,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150ml,具体给药方法及其他治疗方案同治疗组。观察每天第1次用药前后患者头痛、呕吐、视乳头状态及意识改变等情况。记录用药前后脑室内压力变化,并观察有无反跳现象。测定用药前后及用药后第1、3、6h血渗透压变化。测定尿渗透压、尿比重及用药后6h、24h的尿量。检测用药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状态及意识障碍等较给药前明显改善;尿渗透压明显降低;对照组和治疗组降低颅内压的总有效分别为53例(91.4%)和54例(93.1%),以上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尿渗透压为(592.2±19.3)mmol/L,较治疗前(640.7±23.0)mmol/L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渗透压为(601.5±24.8)mmol/L,较治疗前(633.5±20.8)mmol/L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用药后尿比重,6h、24h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安全性指标改变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内高压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儿童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并评估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VA儿童104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孟鲁司特钠联合盐酸西替利嗪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评估2组患者日间、夜间咳嗽症状及睡眠状况,观察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和改善时间,并评估其肺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日间咳嗽、夜间咳嗽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分别为1.12±0.29,1.10±0.33和11.14±1.02分,均低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和胸片恢复时间分别为3.20±0.31,7.40±0.69,8.17±0.66和8.65±0.71d,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FEV1/FVC和PEF pred%分别为1.74±0.35L,83.22%±7.26%和11.14%±1.02%,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CVA儿童,能够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或体征改善时间,提高其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皮肤损害的特点。方法感染患儿50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5种病原体联检。观察血清MP-IgM阳性伴皮肤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06例MP-IgM阳性患儿中,86例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伴皮肤损害,其中表现荨麻疹样皮疹36例,红斑或斑丘疹20例,猩红热样皮疹13例,紫癜样皮疹8例,麻疹样皮疹6例,水疱疹3例。阿奇霉紊针静脉滴注3~5d,之后换用罗红霉素口服2~3周,皮疹均在数小时至14d内消失,预后好。结论 MP感染不仅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也可致皮肤损害,呼吸道感染并有皮肤损害的病例,要考虑到MP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由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病因不明确,病情发展迅速,有部分患者仅存在实验室指标异常,如低蛋白血症,高尿酸血症.如何早期识别子痫前期,已成为子痫早期预防和治疗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妊娠妇女的外周血清PIGF表达情况,应用ROC曲线法,探讨PIGF在PE发病中可能的作用以及其对PE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 ( sFlt-1) 及临床生化指标在正常妊娠和子痫前期(轻度、重度)组母体外周血中表达差异。方法 选取子痫前期轻度16例、子痫前期重度孕妇24例,18例与之年龄孕周相匹配的血压正常单胎孕妇(对照组) ,用ELISA方法测定其外周血中sFlt-1的水平,检验科常规测量各项生化指标。结果 外周血中sFlt-1水平、血尿酸、血清肌酐、β2微球蛋白在子痫前期重度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11039.43 ±1305.84) 、(3158.27±2658.13)ng/L ;(379.87 ±82.11) 、(266.41±57.69)μmol/ L;(61.65±12.24) 、(50.87±8.35)μmol/ L;(2.88±0.82)、(1.94±0.49)mg/L;血浆白蛋白水平(29.26±3.92)g/ L低于对照组(35.52±6.92 )g/ L,以上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 P < 0.05) 。血清sFlt-1水平在对照组、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重度中逐渐升高分别为(3158.27±2658.13)、(6060.75±2992.92 )、(11039.9 ±1305.84)ng/L。结论 sFlt-1 在子痫前期组孕妇的外周血中表达升高, 可能与子痫前期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有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联合其他指标可以作为预测和判断子痫前期疾病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肠系膜淋巴结炎与肺炎支原体的关系与临床意义。方法分肠系膜淋巴结炎和非肠系膜淋巴结炎两大组,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炎和非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分别分两小组,1~3岁组、3~14岁组,分别比较同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炎和非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的阳性率以及不同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MP-IGM的阳性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1~3岁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与非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MP-IGM无统计学差异,3~14岁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与非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MP-IG有统计学差异,1~3岁组与3~14岁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MP-IGM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3岁组肠系膜淋巴结炎与MP感染无密切相关性,3~14岁组肠系膜淋巴结炎与MP感染有密切相关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与MP感染的关系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热疗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36例小儿遗尿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门诊神灯照射配合在家艾灸小腹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6例顽固性遗尿患儿配合针灸治疗。结果治愈18例,显效10例,好转3例,共31例患儿有效,总有效率86.1%。结论中医热疗治疗小儿遗尿是一种简便无创、安全有效、儿童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因渐进性左眼突出10年伴间断性头痛,以"颅眶沟通性占位病变"收入院.4年前头部CT示"左眼球后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增强无强化."1年前鼻腔流出少许褐色液体后突眼有所缓解.查体:神清,左眼突出明显,无眼震,无血管杂音,眼球上视受限.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眼视力0.8,右眼视力正常,眼底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入院后复查CT示左眼眶及额颞部沟通性卵圆形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与额骨呈广基底联系,大小约50 mm×62 mm,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增强后病变未见明显强化,报告"左额部脑膜瘤累及眼眶".完善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左额颞开颅,术中见病变为囊性,位于左眶内与左额颞硬脑膜之间.包膜完整,抽出黑褐色柏油状粘稠物120 ml.切除部分包膜,见左眶顶消失,眶内容物与前中颅窝沟通,额骨明显变薄,部分额颞骨骨质增生.术后囊液涂片镜检见大量红细胞,病检见囊壁组织被覆单层立方上皮,内容物为出血、坏死组织,其内可见胆固醇结晶,符合表皮样囊肿.术后病人突眼消失,左眼上视、视力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何云  王晨虹  石泽真  宋彩珍  钟梅 《医学综述》2011,17(15):2394-2396
目的研究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临床生化指标在正常妊娠和子痫前期(PE)(轻度、重度)母体外周血中表达差异。方法选取PE轻度孕妇15例、PE重度孕妇21例,17例正常单胎孕妇(对照组),用ELISA方法测定其外周血中PlGF的水平,常规测量各项生化指标。结果正常对照组、轻度PE组、重度PE组血清中PlGF分别为(147.55±86.66)(、62.41±38.86)(、35.91±24.28)ng/L,随着PE的病情加重,血清PlGF逐渐降低。重度PE组血尿酸、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白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结论 PlGF在PE组孕妇的外周血中表达降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血清PlGF可以作判断PE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