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行冠脉介入治疗且可能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两组用药前后血清肌酐水平、肌酐清除率的变化以及造影剂肾病发生情况。结果使用造影剂之后,两组肌酐水平增加值、肌酐清除率减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列地尔组、对照组分别有10例(16%)、15例(26%)发生造影剂肾病,两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有预防造影剂肾病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观察84例CHF并心律失常患者口服步长稳心颗粒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心率和心律变化。结果步长稳心颗粒可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提高射血分数,降低平均收缩压,减慢心率,增大心率变异性,减少心脏期前收缩。上述监测的各项指标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口服步长稳心颗粒对CHF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可作为此类患者的标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患者炎性因子改变的影响,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患者合适的阿托伐他汀剂量.方法 入选128例择期冠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d.观察围手术期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6 d后检测血脂各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2 h炎性因子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1);术后3 d炎性因子较术后12 h有明显降低(P<0.01),且B组较A组患者降低程度更大(P<0.05).结论 冠脉介入术可造成血管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此炎症反应,并不依赖调脂作用,40 mg/d较20 mg/d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和小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3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正常组织中MRP1和CD34表达进行检测,将结果与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MRP1在大肠癌及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1%和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29,P<0.01).MRP1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均无关.CD34在大肠癌及正常组织的表达分别为(35.63±12.23) MVD/HP和(6.12 ±0.97) MVD/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65,P<0.01).CD34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生长部位均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均有关(均P<0.05).结论 MRP1和CD34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MRP1可能与原发性多药耐药性有关,CD34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联合检测可为大肠癌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6例支原体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配以加味泻白散加减方剂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退热和肺部啰音吸收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治愈时间治疗组(8.92±3.1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31±3.34)d(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原体肺炎疗效好,可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趋势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患者合适的他汀剂量。方法:本研究入选188例择期冠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d^-1;B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1;C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d^-1。观察围手术期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生物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结果:3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6天后检测血脂各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3天后生物标记物即有下降(P<0.05);3组患者PCI术后12小时生物标记物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1);3组患者术后3天生物标记物较术后12小时有明显降低(P<0.01),且C组患者降低程度更大(P<0.01)。结论:冠脉介入术可造成血管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此炎症反应,并不依赖调节血脂作用,剂量为40 mg·d^-1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炎性因子趋势的影响。方法择期冠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成4组:A组63例,阿托伐他汀口服20mg/d;B组60例,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d,术前2 h追加阿托伐他汀口服40 mg;C组65例,阿托伐他汀口服40 mg/d;D组61例,阿托伐他汀口服40mg/d,术前2 h追加阿托伐他汀口服40 mg。观察围手术期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sVCAM-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结果 4组患者PCI术后12h炎性因子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3 d炎性因子较术后12h明显降低(P<0.01),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C组与A组,D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冠脉介入术所造成血管炎性反应的程度,术前追加阿托伐他汀40mg可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 ,73岁。因晕厥、活动后胸闷、气促就诊。查体 :心脏向左扩大。临床诊断 :心律失常。图 1、2记录于入院后第 2d。窦性P波规则出现 ,心率约1 2 5次 min ,R -R间期除终末 1次QRS提前外 ,其余规则 ,P和QRS无关。图 1示QRS波形态有以下改变 ,即从正常至增宽切迹 ,时限从 0 0 8~ 0 1 3s。STV5、6水平型下斜。图 2 (与图1同次记录 )在P -P及R -R间期不变的情况下 ,出现了QRS波形由不完全右束支阻滞至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型演变。心电图诊断 :①窦性心律 ;②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③交接性逸搏心律 ,直接显示型…  相似文献   
9.
王健兵  刘荣红  赵文增  刘颖  刘志敏 《河北医药》2009,31(18):2411-2412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患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变化影响及对AMI再灌注心律失常(RAs)及缺血性心律失常(IA)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及生化测定法测定139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sVCAM-1及CEC的含量。溶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观察比索洛尔对RAs、IA发生率的影响及对sVCAM-1及CEC含量的影响。结果AMI患者溶栓前后CEC及sVCAM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溶栓再通组溶栓后两者均有明显下降,呈明显正相关;比索洛尔对两者变化无明显影响;但比索洛尔对RAs和IA的发生有明显预防作用。结论sVAM-1及CEC相互作用参与了AMI的循环炎症反应和再灌注损伤,可作为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的可能指标;比索洛尔对AMI的RAs和IA的预防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或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直接PCI指证的AMI患者67例或行溶栓治疗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上行直接PCI或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上加用稳心颗粒,观察术中、术后或溶栓后RA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RA发生率(39.2%)明显低于对照组(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稳心颗粒对RA有较好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