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超高频超声是目前临床应用较新的一种超高频二维超声显像仪,其频率在20~50MHz.因其波长短,宜应用于探测机体浅表组织.目前临床已广泛应用于眼部前房扫查,以用于诊断角膜及前房病变[1].而皮肤瘢痕无创性仪器测量,临床尚无经典方式,目前临床常用高频超声加水囊进行检查.自2009年以来笔者所在医院将超高频超声应用于甲状腺术后皮肤瘢痕的测定,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超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剖宫产孕妇术后切口愈合效果的测量准确度.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二次剖宫产12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超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传统水囊加普通高频超声进行检查,以瘢痕病理切片测量为测量金标准.计算二者的准确率,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超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符合例数为109名,准确率为90.8%;传统水囊加普通高频超声测量符合例数为89名,准确率为74.2%.前者测量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 超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能更准确地对剖宫产孕妇术后切口愈合效果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高频超声在手术瘢痕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分为干预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使用不同手术治疗方法,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分别测量瘢痕厚度。结果手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瘢痕厚度的比较结果为:干预组〈治疗组〈对照组(P〈0.01)。结论超高频超声可以检测瘢痕厚度,提供定量指标,对术后瘢痕状况进行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王佳旭  陈宝霞 《河北医药》2012,34(23):3607-3608
各种原因引起的胎盘功能障碍、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胎儿营养缺乏均从而发生胎儿生长受限(FGR)。孕期女性血液呈高凝状态,可导致多种产科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等。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临床常用抗凝剂,具有无法通过胎盘屏障的特点,近年来在产科的应用愈加广泛,其在治疗FGR上的疗效日益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验证一种含炭定位标记液(SPOT)临床应用于内镜下病变标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胃肠道病变需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的115例患者,内镜检查时应用SPOT标记病灶,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时寻找标记点。采用单组目标值法计算产品标记有效率。观察标记后有无不良事件发生,比较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 受试者SPOT标记的有效率为99.13%(114/115),标记维持时间可达57 d,标记过程中无穿刺肠壁或注射到腹腔情况。标记后,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发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48%(27/115),均与试验器械无关。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OT内镜定位标记液对胃肠道病灶能有效、安全地进行染色标记,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可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 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 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 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 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 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 肿瘤长径>20 mm时, 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 χ2=5.016, 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 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 χ2=8.425, 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 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1岁.1个月前自行发现右侧乳腺外下象限大小约2 cm×1 cm的皮肤紫斑,未予重视,后右侧乳腺逐渐增大,乳头凹陷,无明显疼痛感.患者自幼右侧乳腺较左侧大.体检:双侧乳腺明显不对称,右侧乳腺明显增大,大小约15 cm ×15 cm,质韧,表面张力大,外下象限可见大小分别约2 cm×2 cm、1 cm×1 cm紫斑.超声:右侧乳腺可见约8 cm×7 cm的混合回声区,其内见多个管状及片状无回声区(图1),边界尚清,略呈分叶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肿物的周边和内部可见线状、分支状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肿瘤长径>20 mm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χ2=5.016,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χ2=8.425,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7)比8.1%(23/285),χ2=4.072,P=0.044]。当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肿瘤浸润深度为SM2时,A组与B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血夹可预防早期胃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且主要体现在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下部、肿瘤浸润深度在M/SM1的病变上,对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病变的预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