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利培酮或传统抗精神病药对其QTc间期的影响。方法1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利培酮组和传统组,每组51例。利培酮组患者服用利培酮进行治疗,传统组患者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总病程、治疗时间、QTc间期、心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血钙(Ca)、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利培酮组患者的治疗时间(28.61±6.58)个月、QTc间期(397.25±15.54)ms均短于传统组的(55.96±7.18)个月、(425.62±19.52)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患者的空腹血糖(5.38±1.23)mmol/L低于传统组的(5.78±0.10)mmol/L、血钙(2.42±0.13)mmol/L高于传统组的(2.35±0.16)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病程、心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利培酮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对QTc间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陈靖刚  于俊青  牛亚辉  刘杉杉 《河北医药》2011,33(24):3713-3714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预后、防治和保健对策。方法对石家庄市驻军干休所经住院明确诊治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5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和调查。结果患肺部基础病42例(79.2%),低蛋白血症38例(71.7%),糖尿病23例(43.4%);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19例(35.8%),激素12例(22.6%);因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入院42例(79.2%);肺念珠菌感染36例(67.9%),死亡27例(50.9%)。结论 COPD、肺部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糖尿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是高龄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COPD是最常见高危因素。而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是主要诱因,原有肺部基础病严重者真菌侵袭后多预示病情恶化预后差。早期临床诊断、及早抗真菌和有效营养支持等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而对照组给予一般心理支持。测定入组基线及治疗第1、3、5及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积分、治疗前后应付方式积分,计算两组临床总有效率、HAMD17减分率、因子分变化及应付方式积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方案的总体疗效相当(χ2=0.0934,P〉0.05),且HAMD17积分均在第3周明显降低,说明两组起效时间相同(P〉0.05);但治疗组在认知障碍、迟滞因子的改善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能更有效的改善幻想、求助因子积分(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双相抑郁患者应付方式,重视应付方式等人格因素可能是双相抑郁预防复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重症吸入性肺炎( SAP)危险因素、临床特点、预后、防治和保健措施。方法对驻地干休所经住院明确诊治的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SAP 7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结果患肺部基础疾病19例(24佑.7%)、胃食管反流病37例(48.1%)、脑部疾病59例(76.6%),全部病例均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以呛咳、误吸、窒息住院31例(40.3%),以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肺部感染入院20例(25.9%),以憋闷乏力、精神萎靡等肺外症状入院9例(11.7%),因鼻饲、人工气道等误吸17例(22.1%);二次吸入22例(28.6%);治愈24例(31.2%),疾病迁延、致残30例(38.9%),死亡23例(30.0%)。结论高龄老年人SAP危险因素广泛、复杂、持久,临床、保健及居家照护容易忽视,发病突然、凶险,病死率高;加强院前预防保健及院内和居家专业照护,注重全过程防范误吸,及早联合抗炎、排痰、对症及强化营养和免疫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残及病死率,促进高龄老年人长寿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经皮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5/骶1椎(L5/S1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对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亳州医院脊柱外科采用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L5/S1 LDH患者62例,其中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2例(TELD组),采用椎板间入路30例(IELD组)。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2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肢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01)、两组患者术后2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01),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手术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ELD组有高髂嵴患者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6.
牛亚辉 《天津药学》2011,23(6):40-41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促肝细胞生长素(cHGF)治疗重型肝炎96例的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对照的研究方法,常规剂量cHGF(120mg/d)治疗重型肝炎48例,大剂量cHGF(240mg/d)治疗重型肝炎48例,以病死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常规剂量组患者病死率为45.8%,大剂量组为25.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应用cHGF治疗重型肝炎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显示了cHCF的量效关系,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化瘀散结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qd,解毒化瘀散结汤200 ml,bid;对照组52例,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qd,两组疗程均为1年。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及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1年后,①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超声影像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好转;②治疗组血清清蛋白(ALB)升高幅度较对照组高(P<0.05);③治疗组纤维化指标和超声影像学指标(脾厚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解毒化瘀散结汤抗慢性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喹硫平与利培酮用于治疗老年双相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老年双相障碍患者58例,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各29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结束治疗后,患者的CGI-S-BP总评分、BPRS评分、YMRS评分以及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喹硫平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喹硫平用于治疗老年双相障碍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利培酮显著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更加适合老年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双相障碍与酒精依赖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单纯酒精依赖患者30例(酒依赖组),非酒精依赖双相障碍患者32例(双相障碍组)和两病共存者22例(共病组),对比分析3组的人格特征。结果酒依赖组的诈分、谎分显著高于双相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相障碍组的男性女性化、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精神衰弱、轻躁狂评分均显著高于酒依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病组的诈分、谎分、男性女性化、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精神衰弱、轻躁狂评分均显著高于酒依赖组和双相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障碍与酒精依赖患者均具有异常人格特征,两病共存者人格障碍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交替使用不同干扰素Q(IFN—α)亚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62例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4.6岁。将纳入试验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交替组和对照组.交替组交替使用不同IFN-α亚型,对照组给予单一IFN-α亚型,500万单位/次,疗程9个月.停药后观察3个月。观察其临床抗病毒疗效。结果交替组中18例(56.3%)HBeAg阴转,20例(62.5%)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阴转。对照组中9例(30%)HBeAg阴转,11例(36.7%)患者HBV—DNA阴转。两组比较,交替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交替使用不同IFN—α亚型对HBV抗病毒效果优于单一使用IFN—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