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潘程宇  季兴 《安徽医药》2018,22(8):1573-1574
目的 分析总结复方苯乙哌啶的中毒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救治要点,以汲取经验教训.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共7例误服复方苯乙哌啶导致中毒的儿童的临床治疗.结果 经综合治疗,7例患儿中,6例救治成功,自动出院1例,痊愈5例,好转1例,治愈率71.43%.出院1个月后随访的6例患儿,未见症状反复.结论 过量服用复方苯乙哌啶可造成中毒,大剂量时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一旦发现,及时就治,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一般预后良好.同时指导家长加强对儿童的管理及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熄风化湿方(XFHS)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及SCF-Kit系统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XFHS低、中、高剂量组。采用“母婴分离+乙酸灌肠”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XFHS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10.9、21.8、43.6 g/kg)的XFHS方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测定腹壁撤退反射评分(AWR),用Western blot和qPCR法测定结肠组织SCF、c-Kit蛋白和mRNA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AWR评分,SCF、c-Kit蛋白和mRN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XFHS组大鼠AWR评分、SCF、c-Kit蛋白和mRN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XFHS方可改善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降低SCF-Kit系统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季兴  潘程宇  徐进 《江苏医药》2012,38(14):1718-1719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生理及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外来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及防御意识不够,成为肠道疾病的易感群体.儿童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1],并且其感染率有随着年龄增加的趋势[2].本研究对我院Hp感染的患儿所采用的两种不同治疗方案进行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大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同时进行电子肠镜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的住院患者共341例,分为肠息肉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及大肠息肉的个数、位置、大小、性质等。结果:肠息肉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为59.1%,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息肉组中,大肠单发息肉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51.4%,多发息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6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大肠息肉的位置、大小、性质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增加大肠息肉尤其是多发性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6月某院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烧心、胸痛、反酸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为90.5%(38/42),对照组为54.8%(2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1/42),对照组为11.9%(5/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进行了6~18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9.5%(4/42),对照组为31.0%(1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NERD能够从精神、心理因素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理异常进行干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复方苯乙哌啶的中毒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救治要点,以汲取经验教训。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共7例误服复方苯乙哌啶导致中毒的儿童的临床治疗。结果:经综合治疗,7例患儿中,6例救治成功,自动出院1例,痊愈5例,好转1例,治愈率71.43%。出院1个月后随访的6例患儿,未见症状反复。结论:过量服用复方苯乙哌啶可造成中毒,大剂量时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一旦发现,及时就治,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一般预后良好。同时指导家长加强对儿童的管理及监护。  相似文献   
7.
背景:启动子区甲基化致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能为寻找新的结直肠癌诊断、预后相关标记物提供依据.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FO-PCR)与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差异.方法:以FQ-PCR检测6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中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APC和错配修复基因MLH1的甲基化状态,同时以MSP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APC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根据FQ-PCR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APC、ML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8.5%和54.5%对0%和0%,P=0.000).FQ-PCR和MSP可检出的甲基化阳性对照DNA最低浓度分别为0.015 ng/μl和1.5 ng/μl,两者对APC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NA甲基化的检测手段中,FQ-PCR的敏感度优于MSP.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