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对一株来源于南海红树林底泥的抗真菌放线菌No. H 41-51发酵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对该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将发酵物进行离心分离成菌丝和菌液,菌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并对具有活性的该乙酸乙酯部位进行成分分离和鉴定;发酵物菌丝体用95-80%乙醇提取,再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对具有活性的石油醚部位进行成分分离和鉴定。整个提取和分离过程用纸碟片法进行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HPLC制备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样品,用NMR、MS等光谱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并分别将其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二(2-乙基己基)苯-1,2-二甲酸酯(2)、3,3-二吲哚-2-羟基-丙醇(3)、环(苯丙-丙)二肽(4)、环(R-脯-S-苯丙)二肽(5)、环(S-脯-S-苯丙)二肽(6)、环(D-苯丙-L-异亮)二肽(7)、dankasterone(8)、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9)、Calvasterol B(10)、Calvasterol A(11)、抗霉素 A1a(12)、抗霉素 A1b(13)和甘油醇-1-单油酸酯(14)。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8~11对MCF-7、SF-268和NCI-H460细胞株表现出程度不等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2和13表现出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结论 菌株H 41-51发酵可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化合物8~11对MCF-7、NCI-H460和SF-268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2、13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控制医院内部的交叉感染,进一步增强广大医护人员的消毒、无菌观念。从去年8月份开始,检验科配合院内感染管理科,对我院的器械消毒液、操作台、医护人员手、无菌间的空气等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随机采样检测,现将检测情况总结如下: 一、方法:现场随机采样,每月一次,每次20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从我国南海红树林底泥中分离的一株放线菌(No.H83-3)进行活性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对H83-3发酵物的菌丝体采用90%乙醇提取和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并对具有活性的氯仿部位进行研究.整个过程采用纸碟片法进行活性追踪分离,先后通过硅胶柱、开放性ODS柱以及制备型HPLC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用NMR、MS等光谱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2000多株放线菌发酵液中高通量筛选特异性端粒酶抑制剂。方法经对持有的3种端粒酶抑制剂筛选模型即3株酵母菌PCR验证后,将其接种于含3-AT、组氨酸缺乏的酵母培养液,然后分别调整其菌液浓度和筛选样品剂量,以备高通量筛选。将酵母菌液移于96孔板,加入待测样品,振摇培养并定时经多功能微孔板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选取抑菌率大于0.45的样品进行复筛。结果经验证所持有的3种端粒酶抑制剂筛选模型均可用于下一步的筛选,并选取酵母菌液OD595nm 0.04做为起始筛选浓度,选取放线菌发酵液剂量为5ml,通过对放线菌发酵液进行初筛和复筛,发现了14株放线菌发酵液的抑菌效率超过0.45。结论该研究首次高通量筛选端粒酶抑制剂,方法简便快捷,筛选结果稳定可靠,并筛选到14株放线菌发酵液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抗肿瘤新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海洋放线菌中筛选出对白色念珠菌有抗菌活性的菌株,预期获得新结构活性物。通过优化活性菌株的发酵条件,以期提高活性菌株产生活性物产量。方法 本研究以白色念珠菌作为靶标,采用抑菌圈法,从实验室保存的2632个放线菌株中筛选出对白色念珠菌有抗菌活性的菌株,并优化菌株的发酵条件。结果 筛选出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海洋放线菌H74-18菌株,明确了它对作物疫病菌和炭疽病菌有抑制作用活性,其优化发酵条件为:培养基为摇瓶培养基,培养温度为28℃,接种龄为48h,接种量为10%,摇床转速为300 r/min,发酵时间为72h。结论 菌株H74-18对白色念珠菌抗菌活性较高且抗菌谱较广。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可以提高其活性物产量,说明它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