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精准定位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我院行椎间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28~60岁,病程8~24个月,平均15.7个月。手术效果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Mac Nab评定。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55mim;术中出血量5~10 m L,平均8.5 m L;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中术后无脑脊液漏、无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异常。术前与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6±1.1)分、(2.5±0.5)分、(2.6±0.7)分、(3.0±0.2)分、(2.7±0.6)分,均P0.0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Mac Nab评分手术优良率90%。结论通过椎间孔镜下精准定位射频消融术治疗脊神经后内侧支源性下腰痛效果肯定,定位精确,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紫草素对IL-1β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采用CCK-8检测紫草素对髓核细胞毒性及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IL-1β处理组和IL-1β+紫草素处理组,hoche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髓核细胞的凋亡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髓核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Bax、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及各组髓核细胞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紫草素浓度在5、10、15 μM时对髓核细胞活性没有毒性,且10μM时对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活性增加最明显,因此,选择浓度为10 μM的紫草素进行后续实验。紫草素可明显降低IL 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水平;降低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的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和Bax,增加抗凋亡蛋白Bcl 2的表达;亦能明显增加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内p PI3K和p-AKT蛋白表达。结论紫草素能抑制IL-1β诱导的人髓核细胞凋亡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对治疗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疗效。方法筛选从2006年11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21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且均是本地居民,在手术前对21例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得分814分,平均分(10.6±1.4)分,在治疗出院后随访时再次进行评分并和术前水平对比。结果对21例患者实施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患者均完全复位,且无神经根、脊髓损伤情况,在术后10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X线,发现固定情况良好,无松动等情况发生,同时JOA评分1414分,平均分(10.6±1.4)分,在治疗出院后随访时再次进行评分并和术前水平对比。结果对21例患者实施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患者均完全复位,且无神经根、脊髓损伤情况,在术后10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复查X线,发现固定情况良好,无松动等情况发生,同时JOA评分1417分,平均得分为(15.5±1.2)分。和患者入院时的评分结果对比提升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很好的解决了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困扰,能长期维持颅颈区稳定性,具有一定创新性。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 phoplast y,PKP)是治疗OVCF广泛应用的微创手术,手术椎体再次塌陷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PVP/PKP术后术椎再次塌陷时常发生,术椎存在椎体内裂隙样变(inter vertebralcleft,IVC)、骨折椎体位于胸腰椎交界区域、术椎更大的椎体后凸角、行PKP术、术中骨水泥呈团块状分布、过度前缘椎体高度恢复及术后未严格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水泥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应用PVP/PKP术治疗OVCF时应考虑上述再塌陷危险因素,以降低发生术椎再次塌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术前腰椎硬膜外激素注射(lumbar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LESI)是否增加后续腰椎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风险。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 Trail数据库,检索时间均是从建库到2018年7月。筛选出比较腰椎术前行LESI及未行LESI患者术后90d内SSI发生率的对照研究,各研究的观察(暴露)组为接受LESI并后续相同节段行首次腰椎手术,对照(非暴露)组为未行LESI而于相同节段行首次腰椎手术。各组病例数均大于100,随访时间至少90d。评价指标为术后90d内SSI发生率。依据LESI注射距后续腰椎手术时间分亚组(1个月内,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合并SSI比值比(OR)。使用Newcastle-Ottawa Quality Scale(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分别行亚组分析探讨异质性,敏感性分析测定合并结果稳定性,Egger′s回归检测发表偏倚。结果:共5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4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1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NOS评分均在6分以上。共纳入225801例患者,其中暴露组38452例,对照组187349例。经Meta分析,术前1个月内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2.15(95%CI,1.30~3.55),P0.05;术前1~3个月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1.54(95%CI,1.36~1.74),P0.05;术前3~6个月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1.09(95%CI,0.94~1.26),P0.05;术前6~12个月行LESI,暴露组与对照组术后90d内SSI发生率比较OR=1.30(95%CI,0.88~1.93),P0.05。Meta分析亚组分析证实基线资料不匹配为显著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证实Meta分析结果稳定,发表偏倚检测提示未见发表偏倚。结论:术前3个月内行LESI显著增加后续腰椎手术术后90d内SSI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例原发、11例继发椎间盘炎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钛质cage支撑、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4天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通过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转归。通过术后X线片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即感腰腿痛明显缓解,床上能自行翻身,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25±2.21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36±2.43分,第7天为2.59±2.13分,第14天为2.38±1.13分,末次随访时为1.88±1.21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沉升高,3d后逐渐下降,所有病例CRP术后均明显下降,2~4周时ESR和CRP恢复正常(ESR<15mm/h,CRP<8mg/L)。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随诊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消失,病变椎间隙在6~12个月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能迅速缓解腰腿痛,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重症椎间盘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腰椎管减压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腰椎椎板潜行减压及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标记为治疗组,另选取之前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30例患者,标记为对照组。结果两种术式在500N载荷时应力强度值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0.6度/cm时的扭转强度和刚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板潜行减压及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后,脊柱的稳定性较好,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脊柱椎管肿瘤病人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和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柱椎管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75例(A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53例(B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及脊柱不稳发生率。结果A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 < 0.05~P < 0.01)。2组病人术后JOA评分显著增高(P < 0.01);A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显著低于B组(P < 0.01)。2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腰椎不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可缩短脊柱椎管肿瘤病人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上述两种术式均具有较好的术后脊柱稳定效果,但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创伤大、出血多,影响脊柱固定节段的活动度,临床上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由于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的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退行性改变,致使患者出现腰腿痛等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