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剂量阿司匹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总结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ASP)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调查同期非食道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80例(402例次),根据出血前是否正在服用ASP分为两组:ASP组38例(出血42例次)与非ASP组342例(出血364例次),回顾性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ASP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平均年龄(64.5±5.4)岁,高于非ASP组(43.5±16.5岁),胃溃疡和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比例(69.1%)高于非ASP组(26.70%)(P<0.01),57.1%的患者出血前有诱因。出血量、Hb两组间无差异,止血时间(平均3.7d)长于非ASP组(平均2.3d)(P<0.05)。结论:口服小剂量ASP是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胃部病变发生比率较高,止血所需时间较长,口服ASP时加强胃粘膜的保护、控制诱因有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目的:通过对EG的一般情况、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分型、误诊情况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减少患者痛苦。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疾病中心的4例EG以及以“嗜酸细胞。胃肠炎”为关键词在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CHKD)中检索得到的1997~2007年发表的文献中169例EG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44.5%的EG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94,2%)、腹泻(60.7%)、恶心(56.1%)、呕吐(51.5%)、腹胀(38-2%)、腹水(28.3%)。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在外周血、骨髓和腹水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0%、98,2%和90.3%。胃镜和结肠镜黏膜活检发现EOS浸润胃黏膜和肠黏膜分别占88-2%和64.6%。诊断以黏膜型EG最为多见(65.3%),误诊率为40.5%。77.5%的EG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EG是一种易误诊的少见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应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适时行血常规、骨髓和腹水EOS检查、胃肠道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等方面人手。糖皮质激素治疗EG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聂艳孝  侯鹏  吴志强  殷健 《胃肠病学》2006,11(5):311-311
病例:患者男,51岁,因间断血便伴心慌、乏力5个月,加重2天入院。患者16年前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史。5个月前出现酱红色血便1次,量约500ml,伴心慌、乏力,于外院输液治疗一天后血便停止。4个月前于我院门诊检查时发现血红蛋白(Hb)56g/L,胃镜检查示吻合口炎.胃大部切除术后改变。医师建议行结肠镜等其他检查以明确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但患者拒绝,遂予补铁治疗。  相似文献   
4.
建立通畅有效的胆道引流,是治疗胆管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特别对梗阻性黄疸,更是如此。外科治疗是传统的方法,而内镜介入治疗以其独特的方法,也能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本组介入治疗5例梗阻性黄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外周血 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以及 IL-17的表达水平在 RA 和 AS 患者接受 TNF-α拮抗剂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选择 RA 患者27例和 AS 患者22例,2种疾病中各有14例患者接受 TNF-α拮抗剂治疗40周。对照组24名来源于健康献血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 CD4+T 细胞中 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ELISA 检测外周血 IL-17表达水平。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2个独立样本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结果治疗前,RA 和 AS 患者外周血 CD4+ T 细胞中 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RA 1.03%(0.66%,1.78%)与健康对照0.50%(0.43%,0.67%),Z=-3.236,P<0.01;AS(1.16±0.09)%与健康对照(0.59±0.06)%,t=5.226,P<0.01]。同样,IL-17的表达水平在2组疾病中也显著升高[RA(32.3±2.5) pg/ml,健康对照(14.3±2.5) pg/ml,t=5.070,P<0.01;AS 28.98(23.84,36.14) pg/ml,健康对照11.84(5.33,22.12) pg/ml,Z=-4.103,P<0.01]。 TNF-α拮抗剂治疗后,2组疾病 CD4+T 细胞中 Th17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变化[RA 驻(0.1045±0.2126)%;AS 驻(0.0025±0.1838)%],但 IL-17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RA 驻(-13.5±5.0) pg/ml;AS 驻(-16.0±1.9) pg/ml]。结论 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 IL-17在 RA 和 AS 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NF-α拮抗剂对 AS 和 RA 患者 Th17细胞亚群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40周的治疗仍不能降低 Th17细胞比例,这可能是 TNF-α拮抗剂短期治疗后疾病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有明确肺癌家族史(FHLC)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NSCLC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428例NSCLC患者中,51例有FHLC。手术患者中早期肺癌的比例在FHLC和非FHLC患者中均较高。FHLC组的肺癌更多的为早期肺癌(P=0.037),且病理类型多为腺癌(P=0.018)。FHLC患者的死亡危险比为0.775(95%CI:0.534-1.275,P=0.327)。结论有FHLC的NSCLC患者具有病理早期和腺癌为主的特点,但其死亡危险比并未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9月-2012年5月114例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3例患者完成检查.胶囊内镜回盲瓣通过率为90.3%(102/113例);胃内运行时间3~187 min,平均(55.6±26.0)min;小肠内运行时间为24~640 min,平均(303±106) min;胶囊平均排出体外的时间为9~96 h,平均(29±10)h.63例发现小肠病变(55.7%),病变分别为非特异性炎症24例,血管畸形13例,小肠克罗恩病12例,小肠息肉7例,小肠肿瘤3例,小肠钩虫2例,小肠憩室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小肠病因检出率最高,为80.8%(42/52例),其次是腹痛45.2%(14/31例),消瘦33.3%(1/3例),腹泻20.0%(1/5例),腹胀14.3%(1/7例).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食管术后闭锁的可行性,方法:在前视镜监视下,通过穿刺针,将导丝由食管的闭锁端导入胃腔,再通过导丝置入气囊于闭锁部位,在X线监视下扩张气囊,使闭锁的食管再次开放,结果:扩张后食管造影即完全通畅,无食管穿孔或外漏;24小时后即可进食。结论:内镜治疗食管术后闭锁创伤轻,恢复快,费用低,风险小,且操作性较强,对于食管术后闭锁的病例,可首先考虑使用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多发性硬化 ( multiple sclerosis,MS)的病灶特点 ,对确诊的 2 0 3例 MS患者进行系列磁共振 ( magnetic resonance,image,MRI)观察。方法 选择确诊的缓解 -复发型 MS患者 2 0 3例 ,每 6个月检查头颅MRI一次。结果  ( 1 ) 2 0 3例 MS患者中 ,1 72 ( 84 .7% )例脑 MRI显示脱髓鞘病灶。其中有胼胝体病灶者 90例( 5 2 % ) ,有脑干病灶者 1 0 6例 ( 6 2 % ) ,有小脑病灶者 4 6例 ( 2 8% ) ,有与脑室连接的病灶者 1 5 7例 ( 91 % ) ,有典型的卵圆形病灶者 98例 ( 5 7% ) ,病灶长轴与侧脑室切线垂直的病灶占总病灶一半以上者 1 30例 ( 76 % )。( 2 ) 2 0 3例MS患者中 ,大脑半球内和脑内无病灶者分别为 4 1例 ( 2 0 % )和 31例 ( 1 5 % )。仅脑干有病灶者 6例 ( 3% ) ,仅小脑有病灶者 2例 ( 1 % ) ,脑干和小脑都有病灶者 2例 ( 1 % )。 ( 3) 2 0 3例共检查 82 7例次 MRI,有活动病灶者 77例( 4 1 % ) ,共有活动病灶 2 6 1个 ,分布在大脑、小脑和脑干者依次为 2 2 3、1 0和 2 8个。结论  ( 1 )在确诊 MS患者中 ,多数 ( 85 % )脑 MRI有脱髓鞘病灶 ,与欧美资料相近。( 2 )脑内有病灶者中 ,小脑有病灶者占 2 8% ,较欧美报道为低。 ( 3) T2像发现活动病灶的机率不高 ,多次复查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 4 1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脑内磁共振病灶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病灶特点。方法:选择确诊的缓解-复发型MS患者203例,每6个月检查头领MRI一次。结果:①203例MS患者中,172(84.7%)例脑MRI显示脱髓鞘病灶。其中有胼胝体病灶者90例(52%),有脑干病灶者106例(62%),有小脑病灶者46例(28%),有与脑室联结的病灶者157例(91%),有典型的卵圆形病灶者98例(57%),病灶长轴与侧脑室切线垂直的病灶占总病灶一半以上的130例(76%)。②203例MS患者中,大脑半球内和脑内无病灶者分别为41例(20%)和31例(15%)。仅脑干有病灶者6例(3%),仅小脑有病灶者2例(1%),脑干和小脑都有病灶者2例(1%)。③203例共检查827次MRI,有活动病灶者77例(41%),共有活动病灶261个,分布在大脑、小脑和脑干者依次为223、10和28个结论:①在确诊MS患者中,多数脑MRI有脱髓鞘病灶。②脑内有病灶者中,小脑有病灶者,较欧美报道为低。③T1像发现活动病灶的机率不高,名次复查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