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柴胡皂甙m和柴胡皂甙n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黑柴胡(Bupleurum smithii Wolff)根中分得二个新三萜皂甙。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3β,23,28-三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呋糖甙,命名为柴胡皂甙m(saikosaponin m,IV),和3β,16β,23,28-四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命名为柴胡皂甙n(saikos-aponinn,IX)。  相似文献   
2.
血清31P-核磁共振波谱(NMRS)对胃癌诊断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31P-核磁共振波谱(NMRS)对胃癌诊断的可行性,采用VXR-300超导核磁共振仪测量人血清标本114例,其中胃癌56例,健康对照58例,分析比较了它们各自的三个主要谱峰a、b和c。结果发现,二组间谱峰的化学位移Sa、Sb、Sc相差很小(0.5>P>0.2),谱峰强度则有明显变化。计算谱峰a与谱峰b和c的总面积积分值之比(a/bc),胃癌组与对照组a/bc的均值分别为0.188±0.053和0.110±0.037(P<0.001)。本法诊断敏感性为80.36%,特异性为81.03%,可作为胃癌诊断的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1946年,Bloch、Purcell等人发现了核磁共振(NMR)现象,并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此后,NMR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物质分子结构的现代化分析技术,首先在理化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超导磁体NMR谱仪的出现,使NMR这门技术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到生物领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NMR技术的发展快得惊人,它的重要性目前已经深入到自然科学的大部分领域,从固态物理到分子生物学,新近NMR已进入医学领域,在临床应用中成为一项能获得很多信息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4.
(Sp)-8-氯腺苷-3',5'-环磷酸辛酯(Sp-octyl8-chloroadenosine3',5'-cyclophosphate,OCC)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有生长抑制和分化诱导作用,该作用与OCC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为不可逆性。流式细胞光度术发现,OCC阻断HL-60细胞周期于G1期。参入实验证实,OCC对HL-60细胞DNA合成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不影响RNA和蛋白质合成。OCC能直接激活HL-60细胞浆中提取的蛋白激酶A(PKA),并抑制它与cAMP的结合。经OCC处理的HL-60细胞浆中PKA活性明显升高,说明OCC能与cAMP竞争PKA的结合并激活PKA。  相似文献   
5.
用多种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苦参生物碱A、B、C、D、E和F,对化合物A的13C-NMR数据作了修正,并首次报道了B、C、D、E、F的13C-NMR数据,总结了配位键的氧对13C-NMR化学位移的影响和对11位氢的化学位移影响。双键和立体构型对13C-NMR化学位移的影响。利用,1H-1H和13C-COSY2D-NMR对B、C、D的H-NMR进行了部分归属.  相似文献   
6.
胀果甘草中2个新的二氢黄酮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胀果甘草(Glycyrhizia inflata Bat.)根茎的95%醇提取部分经HPLC分得两个新的二氢黄酮二糖链甙,经化学和波谱分析,将其结构分别确定为甘草素-7-O-β-D-呋喃芹糖-4′-O-β-D-吡喃葡萄糖甙(liquiritigenin-7-O-β-D-apiofuranosyl)-4′-O-β-D-glucopyranoside(I)和甘草素-7-O-β-D-(3-O-乙酰基)呋喃芹糖-4′-O-β-D-吡喃葡萄糖-甙[liquiritigenin-7-O-β-D-(3-O-acetyl)-apiofuranosyl-4′-O-β-D-glucopyra-noside](I)。  相似文献   
7.
闽皖八角果倍半萜内酯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闽皖八角果(Illicium minwanense B.N.ChangetS.D.Zhang)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五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并与标准品对照,证明其中四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莽草毒素(anisatin.I)、伪莽草毒素(pseudoanisatin,II)、6-去氧伪莽草毒素(6-deoxypseudoanisatin,Ill)和莽草酸(shikimicacid,IV)。V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闽皖八角素(minwanensin)。  相似文献   
8.
(Sp)-8-氯腺苷-3',5'-环磷酸辛酯(Sp-octyl8-chloroadenosine3',5'-cyclophosphate,OCC)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有生长抑制和分化诱导作用,该作用与OCC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为不可逆性。流式细胞光度术发现,OCC阻断HL-60细胞周期于G1期。参入实验证实,OCC对HL-60细胞DNA合成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不影响RNA和蛋白质合成。OCC能直接激活HL-60细胞浆中提取的蛋白激酶A(PKA),并抑制它与cAMP的结合。经OCC处理的HL-60细胞浆中PKA活性明显升高,说明OCC能与cAMP竞争PKA的结合并激活PKA。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