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保留关节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采用保留关节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不保留关节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脱位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皮肤切口、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弃拐时间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结束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保留关节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早期功能,防止术后脱位,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日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髋关节晚期病变的最佳方案,但置换假体松动一直是置换后棘手的问题,主要与假体的界面应力和假体界面结合强度两方面有关。 目的: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的机制。 方法:电子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和PubMed,SpringerLink等英文数据库1980/2011-12收录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的临床病例研究和相关综述,关键词设定为:髋关节、强直畸形、人I: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松动、并发症等,分析人_lr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的研究进展及髋关节植入后丰日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根据患者自身状况进行簧换前后评什,选择合适型号、准备小同规格的假体对髋关:肖强直畸形疗效仃促进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骨性强直年轻患者骨增生活跃,新骨可较多地长入假体表面微孔中,因此非骨水泥型假体显示了独特的优势。随着生物型假体设计的进步,尤其具有各种涂层年¨金属微孔表嘶人工全髋关节具有多部化负重和紧密匹配的特点,也使其初期的固定较以往的假体更加可靠。近年来该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胃换后似体的松动以及假体周围关节感染仍困扰着骨科医生和患肯。  相似文献   
3.
杨先腾  田晓滨  胡如印  孙立  韩伟  李博 《重庆医学》2015,(20):2831-2833
目的 探讨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33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15~72岁,平均40.3岁.三踝骨折采用Danis-Weber分型,A型9例,B型14例,C型10例.纳入病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7~10 d肿胀消退后手术治疗.内固定方式外踝均选用接骨板螺钉固定;内踝骨折选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19例,选用双螺纹加压螺钉固定14例;后踝27例选用螺钉固定,6例未行固定.三踝固定顺序:选用外踝-后踝-内踝19例,后踝-外踝-内踝8例.有2例患者下胫腓联合行固定处理.结果 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对术后恢复情况用美国足踝协会(AOFAS)系统评分.3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经予高压氧治疗及加强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所有患者无感染及骨不愈合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均达到临床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AOFAS评分标准平均达到90分以上,疗效满意.26例患者术后1年顺利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结论 三踝骨折应行手术治疗,准确的骨折复位和合适、坚强的内固定,尽早的功能锻炼是治疗关键;内、后踝螺钉结合外踝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可提供坚强固定,适合大多数三踝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BPS)与Corail股骨柄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1月-2019年4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病区Crowe Ⅰ型DDH患者35例(40髋),其中男5例(5髋)、女30例(35髋),年龄26~77(60.81±11.72)岁,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按照使用的股骨柄假体类型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20髋,采用Tri-Lock BPS;对照组18例20髋,采用Corail股骨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髓腔闪烁指数(CFI),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柄初始稳定性、手术前后双下肢绝对长度差及股骨小转子最宽部骨量保留的面积,使用Mimics 17.0测量大小转子间骨量保留体积,并记录与股骨柄相关并发症。术后第2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髋部疼痛程度,术后12周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HHS)标准评价整体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F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患者的股骨柄初始稳定性以及术前术后双下肢绝对长度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的股骨小转子最宽部骨量保留的面积[(6.28±0.32)cm2]、大小转子间骨量保留体积[(30.25±0.81)cm3]均大于对照组患者[(5.63±0.14)cm2、(17.74±0.33)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13、64.099, P值均<0.01)。术后第2天髋部疼痛VAS、双下肢绝对长度差、股骨柄的初始稳定性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HHS总分及其中髋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8、2.432, P值均<0.05),但髋关节功能、运动及肢体畸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1/20)低于对照组(25.0%, 5/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5, P>0.05)。结论 Tri-Lock BPS较Corail股骨柄假体用于治疗Crowe Ⅰ型DDH THA中,具有更加微创、更好的临床效果和更多的股骨近端骨量保留的优势,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照采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人工半髋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对比研究该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采用人工半髋治疗的87例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其中43例实施了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设为观察组),其余44例实施了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设为对照组),术后两组均给予12~36个月的追踪随访。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扶拐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后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条件接受全髋置换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近期、远期疗效均理想。  相似文献   
6.
转子间骨折患者平均年龄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出5~6岁,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逐渐增多。由于高龄患者骨质疏松,骨折多呈粉碎性不稳定,内科合并证多,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因此选择可靠的治疗方法尽早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自2004—2009年对10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柱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柱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并获得随访,所有病例均行后路经尺骨鹰嘴截骨,内侧柱内侧使用1/3管形钢板固定,外侧柱后侧用重建钢板固定。术后早期行肘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结果29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3例植骨患者术后伤口有渗出液,经换药愈合;1例因内侧柱远端固定螺钉刺激尺神经,于术后8周取出远端1枚螺钉后症状缓解。1例合并颅脑外伤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异位骨化。无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定量肘关节的功能活动范围,优9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6.20%。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柱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可较好地保留伸肘装置完整性,双柱固定可获得较为坚强的稳定;二者均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可较好地挽救肘关节功能。该法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髋关节晚期病变的最佳方案,但置换假体松动一直是置换后棘手的问题,主要与假体的界面应力和假体界面结合强度两方面有关。 目的:总结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的机制。 方法:电子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和PubMed,Springer Link等英文数据库1980/2011-12收录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的临床病例研究和相关综述,关键词设定为:髋关节、强直畸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松动、并发症等,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强直畸形的研究进展及髋关节植入后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根据患者自身状况进行置换前后评估,选择合适型号、准备不同规格的假体对髋关节强直畸形疗效有促进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骨性强直年轻患者骨增生活跃,新骨可较多地长入假体表面微孔中,因此非骨水泥型假体显示了独特的优势。随着生物型假体设计的进步,尤其具有各种涂层和金属微孔表面人工全髋关节具有多部位负重和紧密匹配的特点,也使其初期的固定较以往的假体更加可靠。近年来该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置换后假体的松动以及假体周围关节感染仍困扰着骨科医生和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了解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25例 25髋行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AA-THA), 其中男16例 16髋,女9例 9 髋,平均年龄(62±2)岁(48~76岁), 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11 例 11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0 例 10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4例4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3.26 ±4.95) kg/m 2(19.6~29.5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3.4 ±15.5)分 (17.9~48.9分);同期 25例 25 髋行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ALA-THA),其中男 18例 18髋,女7例7髋,平均年龄(59±3)岁(43~72岁),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 10 例 10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2 例 12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3例3髋, BMI 为(25.35±5.8) kg/m 2 (18.2~29.8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8.6±16.7)分(23.1~56.5分)。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手术时间:DAA组(108.33±18.5) min(98~135 min),ALA组(103.26±15.5) min,(85~116 min),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DA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10.3±1.75) cm(8.7~12.2 cm),ALA 组平均切口长度(9.6±1.65) cm(7.9~11.2 cm),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DAA 组(210±135) mL(130~400 mL),ALA 组(230±145) mL(160~450 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平均时间 6 个月(6~12个月),术后 3 个月 Harris 评分,DAA组(88.7±9.05)分(79.1~97.2)分,ALA 组(86.5±7.75)分(77.9~93.4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 评分,DAA 组(93.5±5.85)分(87.4~99.1分),ALA 组(90.9±5.15)分(86.9~97.2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A组术后早期随访患者髋关节的外展肌力、步态较 DAA 组差。结论: 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前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早期疗效,但直接前入路早期步态更优于前外侧常规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中行髋臼原位重建及高髋关节中心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我科行THA治疗Crowe Ⅱ、Ⅲ型DDH合并髋关节骨性关节炎(Tonnis Ⅲ期)的3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髋臼重建方式分组:其中髋臼原位重建组17例,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2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Harris评分、影像学假体松动率。结果 37例病人平均随访41个月(25~63个月)。髋臼原位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19±16) min、(413±36) ml,高髋关节中心重建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92±21) min、(389±44) ml,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561,P=0.021;t=0.682,P=0.231)。两组术后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但两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髋臼原位重建组中有2例少量植骨吸收,两组随访未见影像学假体松动。结论 高髋关节中心技术的手术时间较髋臼原位重建更短,两种技术治疗Crowe Ⅱ、Ⅲ型DDH的中期临床疗效较好,均可显著恢复病人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