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2.
目的观察比较盐酸戊乙奎醚(phenehyclidime hydrochloride)和阿托品、东莨菪碱用作小儿未插管全麻手术术前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小儿下腹部及四肢手术患者根据术前用药情况随机双盲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phe组)、阿托品组(art组)和东莨菪碱组(sco组),各组15例,分别在麻醉开始前30min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阿托品、东莨菪碱0.01mg/kg,记录给药前(T0)及给药后10(T1)、30(T2)、60(T3)和120min(T4)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患者面红、腺体分泌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he组术前注药后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P>0.05),art组、sco组注药后心率均明显增快(P<0.05),与phe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he组口干持续时间较atr、sco两组明显延长,与后两组比较,气管拔管时分泌物量明显减少,且面红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具有显著的心率稳定作用及强大持久的腺体分泌抑制作用,作为术前用药效果满意,优于阿托品和东莨菪碱,可安全用于小儿全麻醉手术术前给药。  相似文献   
3.
氯胺酮是一种非巴比妥类拟交感静脉麻醉药,具有作用迅速、兴奋循环、麻醉维持时间短、易于调控等优点,是小儿手术常见的麻醉用药之一。但在氧胺酮超效同时患者出现唾液、泪液分泌显著增加。在全身麻醉过程中。上述分泌物增加常会引起呼吸不畅甚至呼吸困难和发绀等严重后果。笔者采用对胆碱受体具有选择性作用的盐酸戊乙奎醚(penehycltdime hy—droehlorlde,PHC)。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盐酸丁丙诺啡对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剖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对照组(C组)注射生理盐水;盐酸丁丙诺啡3μg/kg组(B3组)缝皮前静脉注射3μg/kg盐酸丁丙诺啡;盐酸丁丙诺啡6μg/kg组(B6组)缝皮前静脉注射盐酸丁丙诺啡6μg/kg。所有患者均给予异丙酚、维库溴胺、芬太尼作为全麻诱导用药,气管插管后及手术中微泵持续静脉注射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胺维持全麻及肌松。分别于术前、拔管时和拔管后5min测量血压、心率和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并对血压、呼吸、患者清醒程度、肢体运动进行评估。记录拔管时躁动的发生率及清醒时的拔管时间。结果C组血液动力学受影响较大,拔管时SBP和HR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升高(P<0.01);盐酸丁丙诺啡B3组和B6组血液动力学较平稳,SBP、HR和SPO2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拔管后5min各组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盐酸丁丙诺啡能减轻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机体应激反应,盐酸丁丙诺啡3μg/kg静脉注射即能很好的抑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19例大肠癌误诊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通过对19例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早期诊断及确诊的方法。结果大肠癌主要误诊疾病为痔疮、阑尾炎、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贫血、顽固性便秘、胃炎等。结论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病史搜集,重视大肠癌常规检查,对高危人群应行全结肠镜检筛查。  相似文献   
6.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误诊与鉴别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Early repalarization syndrome)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有时伴有心悸、胸闷、大汗及心律失常.因此临床常易造成误诊,其ECG表现的特征为:①J点抬高0.1~0.4 mv,多见于胸前导联,有时可见于Ⅱ、Ⅲ、avF导联;②ST段抬高呈凹面向上(弓背向下)与V2、V3导联最明显;③部分J点不明确而且呈R波,下降支粗钝或类似γ′波(假性γ波);④T波常与升高的S-T段融合,T波对称性增高;⑤多伴有逆钟向转位,ERS在一般人群发病率约为6%~8%.由于ERS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故易造成误诊,现就ERS与某些疾病的鉴别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因其高患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药物、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极大程度地降低了AMI的死亡率,但AMI后仍存在持续的心肌损伤。黄芪甲苷 (Astragaloside Ⅳ,AST) 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由于AST的疏水性特征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在本实验中,我们开发了一种血小板膜修饰的 poly (d, L-lactic-Co-Glycolic Acid) -block (PLGA-b) -poly (Ethylene Glycol)(PEG) -Triphenylphosphonium (TPP)(PLGA-b-PEG-TPP) 聚合物纳米胶束用于包裹AST,从“器官—细胞器”层面实现“心脏—线粒体”的双重靶向功效。我们首先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药物释放、稳定性考察等方法对载药纳米胶束进行了表征;采用活体成像法证实了载药纳米胶束的心脏靶向功效;运用小动物心脏超声、组织学、血清酶学考察了载药纳米胶束对缺血再灌注 (Isch‐ aemia/Reperfusion,I/R) 后心脏功能和心肌损伤的影响;通过考察线粒体形态、膜电位、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以及血清和心脏中炎症因子水平,评价了载药纳米胶束对心脏线粒体功能和炎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游离的黄芪甲苷,载药纳米胶束显著改善了I/R后心脏功能、心肌损伤、线粒体损伤以及心脏炎症,提示载药纳米胶束显著改善了AST的生物利用度和心脏保护活性。本实验的开展为疏水性中药活性单体的递送提供了一种全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术前禁食是病人术前准备的一项重要而必须的内容,但是如果长时间禁食水将增加患者出现脱水、低血糖、低血容量等的发生率.给病人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在高原地区由于一些特殊的客观因素,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持续、深入的开展。笔者本着在高原能更好的护理病人、推广健康教育,体现护理专业的价值所在,对我院住院的需术前禁食的择期手术病人作了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小柴胡汤加味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微创科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符合粘连性肠梗阻诊断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对照组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了小柴胡汤加味方治疗。2组均3天复查一次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导管的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炎性指标变化以及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腹痛腹胀消失时间、进食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普遍长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性指标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味联合经鼻肠梗阻导管对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比单纯使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脑创伤后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本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38例头部硬膜外血肿患者,对比前期组与后期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治疗方法。结果早期组头部硬膜外血肿62例,通过手术血肿清除后,前期组重新手术7例,重新手术率11.29%;患者最终死亡12例,死亡率率为19.35%,其中恢复良好37例,占59.68%。后期组头部硬膜外血肿76例,患者临床表现有双侧瞳孔不等大、颅内压增高致临床症状较重、中线移位大于0.5cm、血肿量大于50ml和脑组织博动差者将去除骨瓣,后期组再次手术2例,再次手术率2.63%;患者最终死亡4例,死亡率为5.26%,其中恢复良好59例,占77.63%。两组再次手术率、死亡率、恢复良好率有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原地区脑外伤后硬膜外血肿通过临床症状判断去骨瓣可以降低致死率、再次手术率和提高功能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