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摘要:目的:了解药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我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008~2019年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自发报告,剔除信息不全和无效报告后对报告一般情况、患者基本信息、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心律失常类型、ADR治疗和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 43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报告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5.17±21.20)岁,以45~64岁占比最高(35.72%);共涉及19类、387种药物,排名前5位的药物是右美托咪定(24.15%)、莫西沙星(16.18%)、重组人白介素-11(11.11%)、沙丁胺醇(10.39%)、胺碘酮(7.73%);心律失常类型多样,以心动过速(56.46%)和心动过缓(19.63%)为主。与非QT/QTc间期延长组相比,年龄>65岁(P=0.007)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P=0.016)是QT/QTc间期延长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药物以抗心律失常药和抗过敏药为主。结论:莫西沙星和胺碘酮可导致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重组人白介素-11以诱发心房颤动为主,右美托咪定主要为心动过缓,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护;老年人和原患心脑血管疾病是药物导致QT/QTc间期延长的高风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点关注;有必要开展重点品种主动监测研究,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方法:获取我中心药物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中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自发报告,对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发生及持续时间、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凝血障碍进行亚组分析;探究ADR涉及药品并挖掘风险信号。结果:患病人群以男性(69.84%)、60岁以上老年人(76.98%)为主,绝大多数(95.52%)凝血障碍发生在用药后15d内,且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4d(95.48%),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χ2=46.207,P<0.01);5类13种抗菌药物与凝血障碍有关,头孢哌酮、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相关ADR例数最多、风险信号最强,且涉及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2类ADR;绝大多数(85%)凝血障碍在停药或/和对症治疗后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涉及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对兼有致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风险的品种应重点开展出血风险监测;临床用药期间应加强凝血指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尤其是同时有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时,应及时调整抗菌方案并针对性治疗,谨防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北京城乡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探索血脂异常与全因死亡的关联,为北京老年社区人群的血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Beijing Elderly Comprehensive Health Cohort Study,BECHCS)的基线和随访资料。BECHCS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在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随机抽取2 102名老年居民作为城市地区研究对象,2014年在北京市密云区随机抽取2 397名老年居民作为农村地区研究对象,共4 499名社区老人纳入研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脂异常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4 499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70.5±6.8)岁。调查人群总胆固(T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的患病率分别为12.09%、14.34%、11.22%和9.27%,血脂异常的患...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了解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和特点,挖掘相关风险信号,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我中心ADR数据库中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ADR报告,对患者一般情况、累及系统器官、涉及ADR名称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获取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ADR的风险信号。结果:2008年1月~2020年6月铂类抗肿瘤药相关严重ADR报告共1 374例,男女比例为1.26∶1,累及系统器官以血液系统疾病(骨髓抑制)为最多,构成比达到55.75%,涉及87种临床表现。共有20个"药品-系统器官/ADR名称"组合在4种数据挖掘方法中均生成风险信号,其中奥沙利铂相关信号数量最多。结论:风险信号挖掘结果与已知的铂类ADR信息基本一致,临床使用铂类抗肿瘤药应加强警戒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规避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了解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2008年1月~2021年6月我中心ADR数据库中涉及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氟胞嘧啶、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物的所有ADR自发报告,对患者一般情况、怀疑药品、累及系统/器官、ADR临床表现、ADR诱导时间、关联性评价及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 736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75∶1,老年患者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其中严重ADR报告340例;出现ADR频次最多的为三唑类抗真菌药,以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为主;ADR诱导时间多在用药后1周内,涉及到18个系统/器官,其中以肝胆系统损害、皮肤及皮肤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多见。1 736例报告中,严重ADR报告涉及414例次临床表现、91个ADR名称,以肝功能异常、低血钾、肾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过敏性休克较为多见。其中,三唑类抗真菌药相关的229例严重ADR报告涉及的277例次ADR临床表现中,以肝肾损伤多见。结论:应重视抗真菌药物临床使用中的风险并对其重点品种及相关ADR开展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住院患者中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特点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医疗机构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所有使用两性霉素B普通制剂(AmB-D)和脂质体制剂(L-AmB)的住院患者,并根据给药途径将AmB-D分为静脉途径及其他途径2个亚组进行分析,经系统报警、双人盲评、专家审核最终确认AmB-D及L-AmB致AKI阳性病例。结果 AmB-D及L-AmB用药患者分别为2139例次及717例次,AmB-D静脉途径、其他途径及L-AmB致AKI阳性病例分别为53例次(6.92%)、45例次(3.28%)及27例次(3.77%),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B-D静脉途径致AKI中位发生时间4(2~6) d,其他途径为3(2~6) d, L-AmB为5(3~6) d,均以1期AKI为主(分别占77.4%,73.3%,55.6%)。2种剂型都以血液科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发生AKI占比最高。静脉用药后血清肌酐(SCr)及峰值SCr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