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用可吸收缝线在门诊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 引言 可吸收缝线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及机械强度 ,在外科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广 [1 ,2 ] .为了免除门诊手术患者术后拆线及提高伤口 1级愈合 ,我们对门诊手术患者的切口 ,根据组织的张力 ,选用不同型号的可吸收缝线 ,进行皮内连续、皮肤间断缝合 ,取得了良好的愈后效果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把 2 0 0 1年 4月在我科行乳腺包块及腹部皮下脂肪瘤摘除和包皮环切的门诊患者 374例 ,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观察 ,其中观察组 198例 ,对照组 176例 .年龄 5~ 6 2岁 .见表 1.表 1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组别例数 手术种类乳腺包块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DN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及其癌前病变中的整合状况,探讨其在宫颈癌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428例HPV-16阳性并经组织学证实具有不同程度宫颈病变及正常宫颈上皮女性的宫颈脱落细胞中HPV-16 DNA的整合状况;采用E2/E6的比值作为整合的替代标志物。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354例)包括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3例SCC及251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对照组(74例)包括34例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40例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女性。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中HPV-16 DNA整合率的变化采用χ2趋势分析;病毒整合与现患HSIL及SCC风险的优势比(OlR)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PV-16 DNA整合率随宫颈病变的加重逐渐升高,从对照组中的6.8%(5/74),升高至HSIL组的29.9%(75/251)及SCC组的68.0%(70/103),3组整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调整吸烟状况及合并感染其他高危型HPV后,HPV-16基因组整合与现患HSIL及SCC风险的优势比为OlR=2.30(95% CI:1.62,3.18)。结论 HPV-16 DNA整合发生在病毒感染自然史的早期,病毒整合在宫颈癌变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萎缩性阴道炎患者在阴道镜检查前应用保妇康栓联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栓治疗对阴道镜检查效果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5年1-12月来我院宫颈病变门诊的150例萎缩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实行硝呋太尔制霉菌素栓与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实行保妇康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7%vs.82.7%,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7%和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期患者在阴道镜检查前使用保妇康栓联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栓治疗萎缩性阴道炎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阴道镜检查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抗氧化肽AOP_1促进小鼠皮肤烫伤创面愈合修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用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变化;通过细胞增殖与迁移实验检测药物毒性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采用直径1 cm铜柱80℃水浴2min、紧贴小鼠皮肤10 s的方法制备烫伤模型,观察烫伤创面愈合情况;并用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AOP_1对皮肤烫伤创面愈合修复的作用;检测小鼠全皮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在细胞水平上,抗氧化肽AOP_1能够明显降低HaCaT和L929细胞内ROS的含量,促进细胞迁移和增殖。与对照组相比,AOP_1组小鼠皮肤创面愈合时间短、愈合率高,结痂面积小,可明显降低烫伤创伤组织中炎症反应及MDA的含量;HE和Masson染色也证实了AOP_1对烫伤创面愈合修复的促进作用。结论具有天然活性的抗氧化肽AOP_1可能通过减轻烫伤引起的氧化应激,促进小鼠皮肤烫伤创面的愈合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苦味中药饮片水煎液(decoc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DCMM)的苦度叠加规律。方法以生物碱类(黄连Coptidis Rhizoma、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is Cortex、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Radix)、萜类(穿心莲Andrographis Herba、野菊花Chrysanthemi Indici Flos、苦楝皮Melia Cortex)、糖苷类(龙胆Gentianae Radix et Rhizoma、黄芩Scutellariae Radix、连翘Forsythiae Fructus)9种苦味DCMM为研究载体,在单味载体呈味规律研究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法进行二元(6组)、三元(10组)叠加实验,通过经典人群口尝法(traditional human taste panel method,THTPM)及电子舌法(electrionic tongue,E-tongue)分别评价其苦度,建立二元、三元叠加时叠加苦度-质量浓度对数(IZ-ln C)、叠加苦度-叠加前分苦度(IZ-I)、口尝叠加苦度-电子舌叠加苦度(IZo-IZe)拟合模型,探索其苦度叠加规律。结果 THTPM法中,二元叠加IZ-ln C、IZ-I共12组,均拟合出有意义模型(Rc2≥0.868,P0.05,n=6),模型类型为二次多项式或近似结构的模型(下同);三元叠加IZ-ln C、IZ-I共20组,拟合出18组有意义模型(Rc2≥0.659,P0.05,n=6)。E-tongue法中,针对3类味觉信息进行分析,二元叠加IZ-ln C、IZ-I共36组,均拟合出有意义模型(Rc2≥0.689,P0.05,n=6);三元叠加IZ-ln C、IZ-I共60组,拟合出52组有意义模型(Rc2≥0.662,P0.05,n=6)。IZo-IZe中,二元叠加共18组,拟合出8组有意义线性模型(Rc2≥0.727,P0.05,n=6);三元叠加共30组,拟合出13组有意义的线性或对数模型(Rc2≥0.670,P0.05,n=6)。结论叠加后苦度随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叠加实验良好模型获取率为(二元100%,Rc2=0.936;三元87.5%,Rc2=0.906),而IZo-IZe中有意义的模型获取率较低,即以IZe预测IZo的方法目前尚不成熟;二元、三元叠加中原始苦度越高的饮片对IZ贡献度越大;黄连在同类型和不同类型叠加中苦度贡献度均最大;除黄连+黄柏+黄芩组存在因成分间可能发生沉淀反应等导致叠加后的苦度降低外,未发现更多因各成分交互作用而产生异常的苦度促进或拮抗现象;IZo-IZe相关性随组分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张慧杰  任晓亮  孙浩  王雅琦  王磊  梁颖  张宇  刘燕 《中草药》2021,52(7):1924-1936
目的采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制首乌与9个补虚药配伍后成分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变化进行研究。方法以UPLC-DAD建立制首乌多成分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制首乌与9味常用补虚药(当归、熟地黄、白芍、党参、黄芪、甘草、麦冬、枸杞子、墨旱莲)配伍后成分含量变化进行分析。采用DPPH法分别测定单味药以及配伍药对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绘制量-效曲线并计算半数清除浓度(EC_(50))。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制首乌中多成分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间的量-效回归模型,筛选量-效关系中影响显著的化学标志物,并通过质谱进行定性分析。结果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5项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半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制首乌中12个成分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对比分析。含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制首乌与不同药物配伍后,12个成分的含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与墨旱莲配伍后制首乌中有33%的成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42%的成分含量显著升高外(P0.05),与另8味药配伍后制首乌中至少50%的成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制首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其他9味中药,配伍后9个制首乌药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低于制首乌,但高于相应的配伍药物。量-效回归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structures,OPLS)模型中R~2X、R~2Y及Q2值分别为0.841、0.981及0.962,筛选出4个量-效关系化学标志物,分别为反式-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吡喃葡萄糖苷(trans-THSG)、大黄素甲醚、顺式-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吡喃葡萄糖苷(cis-THSG)、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G)。结论建立的多成分半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何首乌在药对配伍过程中多成分含量变化的对比分析,trans-THSG、大黄素甲醚、cis-THSG、EG是影响制首乌在上述药对中发挥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化学标志物,可为制首乌药对配伍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中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行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患者210名,随机分为3组,一组为对照组,术中依据手术常规行药物球囊扩张术;二组为半分钟预适应组,在药物球囊扩张前,间隔3 min 2次应用非顺应性球囊扩张狭窄部位30 s;三组为1 min适应组,在药物球囊扩张前,间隔3 min 2次应用非顺应性球囊扩张狭窄部位60 s。所有患者行冠脉SYNTAX II评分,记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术前及术后24 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 I(cTnI)数值,记录术中发生心绞痛、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情况,并随访所有患者术后180 d内发生 MACE事件(包括包括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原因再次入院、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  结果   (1) 3组患者PTCA术前CK、CK-MB、cTnI,以及术中发生心绞痛、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 min适应组患者在PTCA术后24 h的CK、CK-MB、cTnI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半分钟预适应组(P < 0.05);(2) 1 min适应组患者在PTCA术后180 d内 MACE事件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及半分钟预适应组(P < 0.05)。  结论   (1)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中应用可减少心肌坏死;(2)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术中应用可改善PTCA术预后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外固支架的护理经验,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后重点指导功能锻炼、防治并发症和感染。结果本组9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临床愈合92例;无褥疮发生;1例延迟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1例因针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形成局限性骨髓炎,被迫提前拔除外固定架,改用石膏外固定,1例拆除外固定支架后2个月发生畸形。结论术前、术后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康复指导,可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张慧杰 《河北医学》2007,13(11):1332-1334
目的:探讨老年胆囊炎、胆石症发病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时机、术式选用。方法:通过对48例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临床比较。结果:老年胆囊疾病无合并症应尽早手术,有合并症应作好围手术期处理,尽量在48h内手术。结论:老年胆囊患者有其特殊性,积极围手术期处理,正确手术时机和术式能增加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后及时采取溶栓治疗可以挽救频临死亡的心肌,降低死亡率。我们应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肝素及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塞98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选自1995年6月~1997年12月收住CCU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男77例,女21例,年龄34~81岁,平均58-41±9-35岁。溶栓距起病6小时83例,6~12小时15例。都符合下列标准:(1)典型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大于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2)心电图至少两个相临胸导S-T抬高≥2mm或ⅡⅢavF至少两个导联S-T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