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建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中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1.0×104)的高效分子排阻色谱-蒸发光散射(HPMEC-ELSD)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超滤离心方法(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3 000,转速为4 000 r·min-1)对供试品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进行分离富集。色谱条件为:检测器ELSD,Ultrahydrogel 500与Ultrahydrogel 250色谱柱串联,流动相0.02%甲酸水溶液,流动相体积流量0.6 mL·min-1,柱温35℃,进样量10 μL,压缩空气体积流量2.5 L·min-1,漂移管温度105℃,不分离模式,增益1。结果 该方法空白无干扰,专属性良好;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均良好;右旋糖酐在相对分子质量2 700~36 800线性良好,回归方程为Y=-0.220 5 X+10.247 0(R2=0.994 5);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50 h稳定性良好;不同流动相、流动相体积流量、柱温、压缩空气体积流量、漂移管温度等的耐用性良好。17批SAFI均未检出大分子物质。结论 建立的HPMEC-ELSD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SAFI中大分子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不同温度及光照条件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模拟临床应用,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按说明书要求与YQFM进行混合,考察配伍溶液在室温、高温、光照、暗处条件下,6 h内溶液颜色及性状、pH、不溶性微粒及人参皂苷Rg1、Re、Rb1和五味子醇甲含量以及指纹图谱的变化。结果 YQFM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 h内,室温、高温、光照、暗处条件下,配伍液颜色及外观、pH变化不明显,溶液中粒径≥ 10 μm、≥ 25 μm的微粒数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范围;人参皂苷Rg1、Re、Rb1和五味子醇甲含量变化RSD<2.50%;且各时间点指纹图谱与0 h相比,相似度均大于0.997。结论 YQFM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 h内,在室温、高温、光照、暗处条件下,溶液均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制药过程质量监测体系是提升中药质量水平的关键措施。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创新概念的提出,为中药质量表征开辟了新模式。中药产业智能化转型中产生的工业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将为质量监测技术开发提供有力支撑。依托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中药制药过程Q-Marker监测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技术路线,包括中药Q-Marker监测指标识别,制药工业质量数据挖掘及过程分析技术体系建立3个关键步骤,并阐述了实施各步骤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最后,以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生产过程超滤工序为例,介绍了该方法在中药工业质量监测中的具体应用,为智能化时代下,中药工业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基于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MSPC)技术的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麦冬水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方法,实现对麦冬水提取过程的实时监测。方法 以蒸汽压力、保沸温度、冷却水回水温度3个关键过程参数,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线监测的果糖水平为变量,采用商业化规模9个生产批次建立麦冬水提取过程的MSPC模型;使用SIMCA-P+14.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偏最小二乘算法(PLS)进行自动拟合建立批次变化模型(BEM),用于生产过程评价;使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自动拟合建立批次水平模型(BLM),用于批次评价。将模型用于3个商业化规模实验批次(检验批1、2、3)的过程监测,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生成BEM和BLM的HotellingT2图及DMod X控制图,DModX控制图采用+3SD作为控制限,对各批次参数的数据结构(即各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行评价;HotellingT2图以95%作为控制限,在各批次参数的数据结构无差异的情况下,可对各批次数据是否存在异常进行评价。BLM结果显示检验批次的DMod X值超出控制限,BLM结果与BEM检验结果一致,检验批1部分时间节点的DMod X值超出控制限,检验批2和检验批3的大部分时间节点的DModX值超出控制限,对以上超限的数据点进行分析,发现原因主要为冷却水回水温度超出控制水平。结论 借助MSPC技术对复杂中药制造过程进行数据挖掘与模型开发,可实现对中药制药过程的实时监测,为中药智能控制技术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提出中药注射剂质控方法思路,并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为例进行应用研究。通过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物质组分、药效及药动学等的相关分析,确定其Q-marker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D及丹酚酸Y。并以Q-marker为核心建立多指标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近红外在线控制及生物学质控为一体的质控体系,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质控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以质量标志物(Q-marker)为目标开展的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质量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为开展全面的YQFM质量评价与控制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中药Q-marker理论成果向制药工业质量控制实践转化提供参考。包括在药品全生命周期内构建基于Q-marker的质量评价及监测体系技术路线,针对不同组方药材、生产工艺中间体以及成品中Q-marker的分析技术研究结果;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生产过程分析技术体系,在生产过程中对Q-marker实施监控,为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