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调控肠道菌群探讨中药防治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及多发性硬化等。脑卒中具有高的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特点。肠道菌群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通过影响机体的吸收、代谢、血压、血糖、血脂及动脉粥样斑块等因素,进一步影响脑卒中的发病。中医认为脾胃气血流注失度、阴阳盛衰失衡,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化生"风、火、痰、虚、瘀"等病理产物,可致中风的发生。脾胃主腐熟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现代研究的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之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因此,调整肠道菌群的稳态,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干预靶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药干预脑卒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否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值得未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芩苷、白藜芦醇等),中药单方(丹参、红景天等)和中药组方(补阳还五汤、脑心通胶囊、补中益气汤等)防治脑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阿胶为例探讨"补血"功效的中西医内涵。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从阿胶补血功效的历史记载,中西医"血"本质探讨,中医"血虚证"与西医"贫血"的关系,中西医治疗缺血常见药物比较以及阿胶补血的现代内涵,5方面进行文献分析归纳。结果阿胶补血功效古今均有记载,被历代临床所证实;中西医"血"的概念本质不同;中医"血虚证"与西医"贫血"概念不同;中西医治疗缺血常见药物的现代研究具明显区别;阿胶补血功效存在现代药理研究基础。结论中西医"补血"概念存在本质区别,大众应正确认识中西医补血功效的不同,正视阿胶补血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文献提取、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高频药物组合,揭示中医治疗MM用药特点,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药和多发性骨髓瘤为关键词,探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所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分类。使用Excel 2016、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首方剂,共含中药285味,频数共1492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中:频数≥10的中药共42种,频数≥15的中药共26种,前三种分别是熟地黄、当归和黄芪;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阳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苦居多。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肝、肾、脾经居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13种关联强度较高的药对组合,通过聚类分析可提取5个聚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药为主,且多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医药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外药物资源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引入外来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发展,成为时代赋予中医药人的使命。本文拟通过对外来药物本草化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从象思维、原始应用、临床结合实验验证三方面入手认识外来中药,提出外来药物本草化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探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实验验证→临床实践"反复探索模式,考察外来药物性能,为外来药物本草化提供研究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不同制备方法对去卵巢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结扎法、电烙法完全摘除小鼠双侧卵巢,检测阴道涂片、脏器湿重、生化指标,Micro-CT检测股骨组织形态变化,HE染色观察股骨、子宫、胸腺、脾脏病理变化,对比两种不同方法对去卵巢小鼠模型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结扎法、电烙法均可使去卵巢小鼠连续处于动情间期,子宫、脾脏、胸腺脏器湿重降低,血清中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水平降低;血清性激素水平紊乱,雌二醇(estradiol,E_(2))水平降低、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升高;小鼠股骨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 density,Tb.BMD)、连接密度(connectivity density,Conn.D)水平降低,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pacing,Tb.Sp)水平升高,皮质骨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Ct.BMD)、皮质骨厚度(cortical bone thickness,Ct.Th)水平降低;去卵巢小鼠胸腺皮质厚度、脾小结体积明显减小,子宫出现明显萎缩,股骨骨小梁排列紊乱,骨小梁结构变细,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结扎法、电烙法均能成功制备去卵巢小鼠模型,从制备方法上看电烙法更简便,为卵巢摘除法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药毒性问题成为制约中医药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合理的毒性中药分级策略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现有的中药毒性分级仍沿用传统分级法,该分级法虽对中医临床用药具有合理的指导作用,但缺乏定量数据,不够精准,出现同种药物不同书籍对毒性分级记载不同的现象。毒性分级现代研究主要有以口服生药LD50值划分、多指标综合分类法、基于“物质-功效-毒性”有毒中药评价模式分级方法、沿用现代毒理研究模式等方法,虽然实现了中药毒性分级的定量标准,但脱离中医药理论指导,且与临床实际相差较大,未能体现中医药临床复方用药的实质。在梳理前人中药毒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数据挖掘结合毒理研究的赋值评分分级法。该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毒性中药的古文献毒性记载、临床报道和体内外实验研究)综合现代毒理研究成果,对各项进行赋值加权评分,提出基于文献发掘的毒性中药分级方法,评分越高,毒性越大,并以附子为例,开展其毒性等级确定。本分级方法注重临床复方用药的优势,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反映毒性大小,但该分级方法内容仍需进一步细化。随着该毒性中药分级法的逐步完善、细化,以期为临床毒性中药的合理应用及中医药国际化提...  相似文献   
7.
中药外用治疗疾病,不仅在外科,在急症、儿科、妇科、内科等方面均存在广泛的应用,且其疗效确切,存在使用方便、直达病灶,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等优点。但其作用机制不清,影响其临床推广使用。本文基于中药外治临床应用,常用外治中药治病特点分析,外治常见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3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发现外治中药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常用外治中药主治疾病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密切关联,且对外治中药现代药理作用整理发现,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性达100%。通过对中药外治常见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分析发现,中药外用所治疾病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密切相关。因而笔者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很可能是中药外治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该机制的验证,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各科共同努力,进行临床或实验验证,为阐明中药外用机制提供参考,为中药外治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药及其成分在抗肝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细胞自噬角度阐明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中医药在抗肝癌领域研究的发展。该文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发现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有促进自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周期抑制的报道,也有抑制自噬阻滞肿瘤细胞周期的报道,但缺乏系统整理。该文根据中药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发挥作用的不同,从诱导杀伤性自噬、抑制保护性自噬、诱导肝癌保护性自噬、诱导效应不明自噬4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中药及其成分。发现引起杀伤性自噬的中药及成分,可通过诱导自噬的发生、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衰老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保护性自噬的中药及成分,通过抑制保护性自噬进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保护性自噬的中药及成分具有显著抗肝癌作用,应考虑联合应用自噬抑制剂,增强药物对肝癌细胞的杀伤力,成为该类药物治疗肝癌的新途径;诱导效应不明自噬中药及成分,需明确其自噬的类型,根据自噬类型联合应用自噬激动剂或阻断剂以增强其抗肝癌效应,为临床肝癌的治疗提供新治疗途径。从细胞自噬方面不仅可揭示中药抗肝癌的分子机制,也可成为中药联合用药抗肝癌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西医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和病症特点,建立LEAD动物模型评价标准,分析现有LEAD动物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吻合度,比较现有模型的优势及缺点,对不同模型的适用范围进行思考,提出现有模型可能的改进方法,为LEAD动物模型的改善提供助力。在模型完善与发展过程中,应更多体现中医证候特点,使LEAD动物模型更加贴近中西医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0.
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脂氧酶(5-lipoxygenase,5-LOX)是炎症反应中的关键酶,通过多条途径来介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5-LOX密切相关。5-LOX可能通过白三烯、N-甲基-D-天冬氨酸、基质金属蛋白酶-9、氧自由基损伤、核转录因子NF-κB等多条途经损伤脑组织。因此,5-LOX通路有望成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靶点,将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新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